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外交战线的节节开花(1/2)
自古以来,打仗就不只是在战场上进行,将士们在前线杀敌,隋朝的外交战线也没闲着。在外交战线上,出现了一位极其了不起的外交家长孙晟。
据史书记载,长孙晟出生于鲜卑豪族,族上更是显赫,其曾祖父长孙稚是北魏上党王兼太师。长孙晟本人则擅长骑射,英勇矫健,在当时的贵族子弟圈里,名声很大。北周末年,他在杨坚手下担任司卫上士,杨坚对他极为赞赏,曾拉着他的手,对周围的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又多奇略,此后必成国家栋梁。
杨坚辅政期间,曾派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和亲,借这个机会,他在突厥这里待了很长时间。突厥人和所有的游牧民族一样,崇尚武力,因此武功非凡的长孙晟在突厥贵族里混的风生水起。突厥可汗沙钵略看到他后,也是非常喜欢,硬是又把他留在突厥住了一年多。
在这期间,沙钵略经常和长孙晟一起四处游猎,有一次游猎时,天空中有两个大雕在五百米的高空争抢猎物,沙钵略于是给长孙晟两只箭,意思是你用这两只箭把那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没有说话看了看角度,抽出一只箭,弯弓就射,动作行云流水,只听嗖的一声,两只雕竟然同时应声落地。长孙晟一箭射下两只大雕,突厥人一看长孙晟射箭如此厉害,不由得更加敬佩,这就是“一箭双雕“成语的由来。从此以后,突厥的贵族子弟都跟着长孙晟来学习射箭。特别是沙钵略的弟弟突利可汗,和长孙晟来往特别密切,交谊颇深。隔三差五的就来找长孙晟,和他一起指点江山,畅谈天下大事。
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所以长孙晟对于突厥的山川地形地貌,部众的强弱都了如指掌,熟记于心。毫不客气的说,长孙晟连每一位贵族公子的喜好全都一清二楚,有关突厥的一切都悄悄的记录下来。可以说长孙晟是打探敌情最成功的一个。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可能上天是为了更好的磨练你的意志,为你以后的成功夯实基础。
在开皇二年,突厥大举进犯隋朝,这时候,长孙晟就给杨坚上书,言明利害关系。奏疏中将突厥人五大可汗的生活作风,做事风格都做一一做了总结,并且还指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突厥存在很大的分歧问题,五大可汗之间更是矛盾不断。鉴于这种情况,长孙晟提出我们应该离间强敌联合弱小,和偏远部落结交,攻打距离我们最近的敌人,充分的把他们的矛盾最大化,让他们互相猜疑,不再信任彼此。然后我们趁这个间隙进行反攻,肯定可以大获全胜。
此时的杨坚还在苦苦思索如何破敌,长孙晟的这道奏疏无疑是及时雨,杨坚看完,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杨坚立马召长孙晟进宫,自己要和他面谈。长孙晟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一见到杨坚,就立马口述突厥内部形势,讲述滔滔不绝。关键一手,他竟然把突厥的山川地形给画出来了,还在上面仔细标注突厥各个部落的真实情况,地图很是详细,就连一棵树的位置都标注了。
杨坚对此大为叹服,当场决定,采纳长孙晟的建议。然后杨坚马上付诸行动,他派出两个使团。一个使团向西去找沙钵略的叔叔达头可汗,并且赏赐给他一个绣有狼头的大旗。注意看,这个旗帜很关键。因为突厥人自称是狼的后代,所以这面绣有狼头的大旗在突厥人眼中,是象征着权力,这就表示着隋朝对达头可汗权力的认同。
另一个使团向东出发,由长孙晟亲自带队,去找他从前的好朋友突利可汗。这一趟出行,长孙晟施行金钱外交,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的突厥人十分缺少财物。他沿途对契丹等东北众多部落进行收买,走到哪里就广送钱财,拉拢人心,效果是显著的,这些部落对隋朝的恶意正在慢慢削弱。
对于自己从前的好朋友突利可汗,长孙晟显得更加慷慨,直接送上了无数大礼,增加好感的同时,还借此机会,劝他归附隋朝。突厥人向来骄傲,劝他归附而不是归顺,这就从侧面充分显示出长孙晟超强的外交语言能力。
这两个使团的目的达成了,这就相当于在突厥可汗沙钵略的东西两侧插了两把锋利的刀,真正做到了“两肋插刀”。长孙晟的外交策略果然奏效了,自从出使之后,沙钵略和达头,突利等部落就开始互相猜疑,怀疑彼此,自此,突厥不再团结一心。
沙钵略气势汹汹的进攻被达奚长儒两千人阻挡住了,大大挫败了沙钵略的锐气。沙钵略能成为突厥人的大可汗,实力肯定是有的,被挫败了锐气,但他没有选择退却。他选择继续南下,跟隋朝继续死磕到底,说白了,他还是不服杨坚建立的隋朝。在这个时刻,长孙晟又一次显示出他的才能,他偷偷去找和他关系最好的突利可汗之子染干。经过长孙晟一番利害关系的讲解,加上旁敲侧击的糖衣炮弹,染干心动了。
于是染干急匆匆的就跑到沙钵略的大帐里说,大事不妙了,我刚好得到了消息,北方的铁勒人要趁我们不在,要偷袭我们的大本营。由于这次攻打隋朝,突厥基本上全军出动,家里除了一些妇女孩子,没有能战斗的人。所以听到自己的大本营要被打了,沙钵略大惊失色,立马想要回家,恨不得立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浅谈隋唐,尽数两朝天骄》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