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0章 真的富了吗?(1/2)
“据我所知,秦国现在很强大,没有一点叛乱的样子。”毛遂感觉他的话违反了自己的常识,反驳道。
“是的,秦国数百年来都是这么穷过来的,继续穷下去当然没问题。”
“但若是以后呢,秦国吞并了六国,人口变得极多,民族变得更复杂,你能确保每个民族都愿意跟秦国人一起穷下去吗?”
“显然是不能的,如此下去,百姓越没钱,手中的地就会越少,他们的地越少,直到所有的地被拿走,他们就会变成流民、乱民,祸乱地方。”
毛遂出言反驳,他不明白穷治为什么会导致国家贫穷。
“国家或许不会存在,但拥有的土地一直在那里。只要土地够多,就能控制足够的人口,就可以减少流民乱民。不是吗?”
李宣取出温热的酒,喝了一口,继续说道:
“地主的地越来越多,国家收的赋税一部分流向地主。就好像秋后收税,途中不断有贪官污吏拿走一部分,最后到粮仓的粮食是足够的吗?国家不会因此贫穷吗?”
“你们说,富国穷治,穷了百姓,国家就真的富了吗?”
“这真的是商君所希望的样子吗?”
李宣甫一说完,场面陷入安静。
毛遂自顾自地喝着酒,眉头紧锁,不知道在想什么,赵政继续拨弄着炉钩,赵姬则又换上了一壶水。
“那我举个例子吧,在相对公平的情况下,一块炊饼,富国穷治就是把炊饼做小。十个人分,有权有钱的那一个人分的多,剩下的九个人分的少。”
“长此以往,那九个人会因为不公而联合起来干掉那一个。”
李宣看向毛遂,仿佛预见了他要说什么一样:“你当然可以用你的炊饼,控制那九个人,但国家的赋税也因此少了。”
“结果都是不变的,无论是这九个人乱还是不乱,受损的都是国家财富。”
“而富国富治,就是把炊饼做大,这样所有人分到的部分就变多了。平民得到温饱了,自己的地保住了,也有钱上税了,叛乱也就没有了。”
“是的,平民只要有地,再艰难都不会选择造反。”赵姬结合自身经历,觉得农民是真的太容易满足了。
毛遂眉头舒展,恍然大悟,这个例子让他明白了李宣的话,但他也明白,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并非易事。
他放下酒杯,长吁一口气,郑重反驳道:“你的想法固然好,但是实施起来却难如登天。地主和官僚们怎么会愿意与平民一起分享土地?”
赵姬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也发声:“一块炊饼分多分少,向来是有权势的人说的算,哪有什么公平所言?”
吕不韦想把我送人还是送了,可问过我的想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人嫁给谁又岂是自己决定的?
闻言,李宣一愣。
是啊,他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决古代人的问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
平民手中最值钱的就是土地,而平民的土地被兼并在古代是无解的。
为什么是无解的?
在小农经济下,土地是私有,土地可以买卖和继承。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越来越紧张,价值也越来越高,有钱有权的贵族利用各种手段私有化土地,这就形成了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得越多,财富就越多,权力地位就越多。
有土地才能产出粮食等农产品,谁拥有土地所有权,谁就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而掌控粮食的供应和价格,这就等于土地多的人控制了经济命脉,掌控了财富。
在地方,土地多的人往往是员外、勋贵、皇亲国戚等贵族,所以他们往往可以操纵地方上的政治。
在王朝末期,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大批平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流民为了获取土地,推翻了王朝,又成为新的地主。如此循环往复,王朝更迭。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谁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呢?
是皇帝(王)。
他是最大的地主。
他拥有最多的生产资料。
所以他的权力也是最大的,地位是最高的。
皇帝是名义上的最大地主,但实际上是贵族和官僚掌握了这些土地和财富。
他们不太可能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与平民分享。
除非,
革了他们的命。
所以,公平分配在古代是困难的,富国穷治还真有一定的合理性。
李宣瞥了一眼陶水壶,壶身已被岁月磨砺得油亮光泽,却透出一种古朴的韵味。壶嘴微微上扬,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壶盖上的小孔透出丝丝蒸汽,那是水即将沸腾的预兆。
李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三人,只是其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过于先进,显然超过了他们的接受能力。
赵姬三人觉得,为什么每个汉字都听的懂,合在一起就不理解了呢?
毛遂不愧是文武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战国长生录:嬴政拜我为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