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第67讲(1/7)
楞严经讲记第八卷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这是画龙点睛,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众生都具足其它十一类众生的特性——我们现在虽然是人道,但是有没有佛菩萨那个光亮啊?有没有鬼畜的那种黑暗呢?都有啊!换一句话说,那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众生有没有其它十一类众生的那种特性啊?都有。但是我们在显现为某一类众生的果报的时候,它这种特性占主导地位,为主流。明白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啊!重要在哪里啊?我们有佛性、有鬼性、有畜生性……我们学了大法后,这个金刚种子是不是会成为主流啊?八识田中强者牵,最强无过于一心三藏金刚种子。由此你就知道佛为什么讲受持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所捏之目可说为真如、空如来藏,所乱之华可说为虚妄、不空如来藏。「捏」,有捏必有放,是不是智慧妙用啊?所以把这个「目」作为法身功德,把「华」作为化身功德,把捏和放作为报身功德。三个功德、三个如来藏,相互对应。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真真如性,就是一个心。真真如性既不是真也不是妄,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空不空,但是它可以现空、现不空、现空不空。所以当真真如性显现出「捏」这个报身功德的时候,当下是不是就显现出乱华——不空如来藏这个虚妄之相啊?当真真如性不捏了,是不是就显现出那个目啊?这个时候能不能看到出乱华了?是不是当下就显现出真如?
注意,要善于用《楞严经》前文解释后文,后文解释前文,有时候把《法华经》跟《楞严经》互相来解释。这就是以经解经,再加上会打比方,你就是一位相对圆满的讲经法师。而不可以老是打官腔,抄着别人的腔调,变来变去就变成自己的讲稿。讲经说法可不是这样。
颠倒妙圆:这就是在讲前面的二转依号。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真净明心」当下是不是「虚妄乱想」啊?在这里是讲具足十二类众生颠倒妄想。那再到下面来讲,是不是具足六十圣位的菩萨啊?我们当下是不是就是十二类众生?当下是不是六十圣位的菩萨呀?这一个人当下就统统具足。这个茶杯盖尽足以为一真法界,要明白。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你想成佛,非《法华经》《楞严经》而不可。于是本因元所乱想:「本因」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烦恼心、菩提心都是本因,都是真心本来面目,只看你怎样把握而已。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三个渐次只是我们修前的一种准备而已,真正的修行还在后面。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这是打比方,我们的真心随净缘证圣果,他有前方便。一个瓶子里装的是老鼠药,这里叫毒蜜,我们光把它倒掉,里面是不是还有残渣余液啊?这是比喻心里还不清净。
「除去毒蜜」,这是持戒,三皈五戒,去除粗重的见思烦恼。「以诸汤水并杂灰香」,然后用汤水再冲一冲,是不是又除去一部分呢?「汤水」是表定力,不光这些事情不做了,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做,做了以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始终处于这种禅定观照之中。「并杂灰香」,开水冲一遍还不够,还有味道,所以再搞点灰香,继续擦洗瓶子,这是表慧力。慧力是不是带有创造、发明性呢?这是用心更细了,也就是想一切办法把烦恼习气要清除,好把心定在修证过程中。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证,但这只能是作为战前的准备工作。「后贮甘露,「甘露」就是证如来果位。以后在这个位子上慢慢地佛有些具体的标准在这里,我们去对照。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三种渐次:就是分三个阶段,我们达到一种境界。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一者修习」,第一个过程实际叫助习——辅助修习。「除其助因」,它不属于根本戒,属于我们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但你不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你很难安心。比如抽烟、喝酒属于叫遮戒,它不是根本戒,但是你很可能会在犯了遮戒以后引发你去犯根本戒,所以我们要先除掉这些助因,先从比较容易改正的地方下手,由浅处往深处走。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真修」难度比较大,就要真刀真枪地去纠正我们最难改的习气。比如吃喝玩乐、杀盗淫妄,必须改。这是进入真修行,但仍然是修正果的前方便。这是第二义谛的真修行,还没有讲到第一义谛。「刳」,像尖刀一样剔除,很认真的,一点不能留有含糊。
三者增进,违其现业:增进就不一样了,在前面已经做好准备的前提之下,已经在细心改正了。这里就是我不能再犯。改正以后仍然会时时有境界来考验,这个时候通过定慧来守护好身、口、意这三业,这叫「违其现业」。下面分别来解释三种渐次。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