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8章 食量(2/14)
捕了一天鱼的刘宇轩和王舒萍,在莫石科郊外的集装箱住房,哪怕没有体力劳动,这一天下来,刘宇轩精神也十分疲惫。
吃了泡面,刘宇轩拉着王舒萍走到集装箱住房外面。
莫石科郊外,夜幕降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展现在眼前。这个时节,正值初夏,天空湛蓝,星光璀璨,微风轻拂,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
夜幕降临,莫石科郊外的田野和森林被一层神秘的薄雾笼罩,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远处,村庄的灯火闪烁,与星空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时,漫步在乡间小道上,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呼吸声,感受到它的宁静与和谐。
夜晚的莫石科郊外,也是动物们的乐园。田野里,野兔和狐狸在草丛中穿梭,偶尔发出细微的声响。树林中,鸟儿归巢,夜莺开始啼鸣,它们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宛如天籁之音。
在晴朗的夜晚,两人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偶尔看到一颗颗流星划过天际,仿佛是在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由于在往大西洋捕鱼的旅途中,王舒萍已经睡过了。所以她也不困,就静静的听着刘宇轩天花乱坠的胡说海吹。
不说将来的400万吨虾肉,800万吨虾粉。
第一号网箱100万吨带鱼,第二号网箱10万吨墨鱼,第三号网箱100万吨比目鱼,第四号网箱10万吨大黄鱼,第五号网箱10万吨小黄鱼,第六和第七号网箱分别装了150万吨大西洋鲑,第八大到十号网箱装了500万吨鳕鱼。
就这十个网箱,1030万吨海鲜,这一天值了。
两人呼吸着没有什么工业污染的空气,刘宇轩继续说道。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吃土,也不愿意去寻找一个河流下河捕鱼充饥呢,要知道鱼虾的营养可比泥土要高多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捕鱼,但发生旱灾的时候,整个大地往往都是寸草不生,即便是有河流也大多都已经干涸了,而一些水源比较丰富的湖泊虽然不会马上干涸,但是在已经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这些水源就是续命的东西。
长时间不吃东西不会死,但是如果不喝水,可能三天都撑不过去。其次是因为在发生旱灾的时候往往也会让许多的瘟疫和疾病蔓延开来,此时河里的许多鱼可能都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染病,当有人吃这些鱼死去之后,剩下的人自然也就不敢再吃这些鱼了。
最后是因为捕鱼不仅是浪费力气,并且没有办法让一家人活下来,古代捕鱼的设备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大多时候都需要人们用体力去捕捉,但是饥荒年代本身就吃不饱。
又怎么还有力气去捕捉这些鱼呢,并且即便是能侥幸的捕上几条小鱼,但是仅凭这些鱼也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所以捕鱼在那个时候的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或许在古代饥荒来临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尝试了许多甚至连我们现代人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可是都没有任何的效果。
有了高热量的米饭,面或者土豆,为什么,我们不能人人都吃上一些营养丰富的海鲜?
刘宇轩说到激动处,反问王舒萍,为什么?
王舒萍没有丝毫美好气氛被打断的不快,反正夫君高兴就好,不过既然刘宇轩反复的问,也就配合着点点头。
刘宇轩回屋拿了两盒酸酸乳,把吸管插好,递给王舒萍。
可能是说太多了,刘宇轩喝着酸酸乳,一时有些沉默了下来。
王舒萍喝了两口,就把酸酸乳也给了刘宇轩。
夫君的问题不能不回答,王舒萍想了想,先给刘宇轩讲了大黄鱼的故事。
1.野生大黄鱼曾经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急剧减少。
2.在20世纪70年代末,每年可以捕捞到约1000-2000吨的野生大黄鱼。但是到了80年代,这一数字下降到了几百吨。到了90年代,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已经非常有限,每年仅能捕捞到约50吨。
3.过度捕捞是野生大黄鱼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捕捞方式如敲罟(利用几十条渔船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致使海里的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从而一网打尽),以及大型渔船配合围网、张网和拖网的作业方式,使得野生大黄鱼的数量急剧减少。
4.尽管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限制捕捞量和禁止使用某些捕鱼方法等,但野生大黄鱼的数量仍然没有明显恢复。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时间较晚,或者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5.总之,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减少,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鱼类资源。为了保护野生大黄鱼,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捕捞量和保护其生态环境。
刘宇轩点点头,又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时空从1258年秋泛起涟漪》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