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项羽拿破轮论(1/2)
十一月的乾清宫大朝会就这样结束了。满朝官员虽然私下里抱怨康熙越老越能折腾,可在公务上却一点不敢闲着。六部堂官司官忙得滴溜溜直转,南书房的灯火更是从朝会之后就没熄灭过。
先是《辽东招民开垦新令》《汉军旗整改令》《摊丁入亩令》三篇大诏令,跟着是对诏令的补充说明,几十个密密麻麻的细则。在这些牵动了无数人利益的大改革面前,连取消贱籍这样的事情,都显得无足轻重。
为了尽快把朝廷的旨意晓喻天下,邸报也要加印。原来的邸报一份也就十几页,现在要紧急扩展成上百页,为了这份史无前例的大部头邸报,礼部还特旨请了内务府来帮忙。
雪片一样的文书从南书房、从内阁、从六部衙门飞出,与这几日北京城连绵的大雪相映成趣。
文书满天飞的同时,所有官员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朝廷要动起来了,就是要用钱了,而且是大钱。
东北开边、旗务整顿,听说还有意西北用兵。如今国库存银虽然达到历史最高,可在这些大工程、大战争面前,又显得九牛一毛。因此,康熙的下一步动作,就是想方设法搞钱。
最先让大家感受到朝廷对搞钱的热情,是太子胤礽的募捐活动。
乾清宫大朝会上,太子老师王掞主动带头,发起百官为东北捐款行动。第二天,太子就派人去礼部取了当日参加朝会的官员名册,然后按照名册,让朱天保带着东宫官员上门催捐。
百官一边捏鼻子认捐,一边偷偷抱怨太子怎么跟市侩催收高利贷似的,一刻也等不得。如此见利忘义,实在是有失储君风度。
太子可没空管这些议论,他现在是改革的排头兵,永远冲在最前面。可这位排头兵,如今一个人兀坐在空荡荡的大殿里,叫宫女泡了酽酽的普洱茶,看着手里的册子发愁。
老师王掞也没啥家底,本来只准备捐五千两。太子觉得既然已经出头了,不如干脆多捐点,自己又估摸着给补了五千两,凑足了一万两。
可这一万两捐款就被文武官员默认成顶配了,满朝上下默契十足,没有一个捐款越过太子老师的。下面的小官儿捐几十两的也有。而且康熙会上刚说了百官薪俸低微,生活辛苦,我这回头就掏出成千上万两银子,也太不合适吧。
最后一算,上千官员,也就捐了五十万两。和前朝比不算少,和本朝比不算多。真真儿是雷声大、雨点小。
太子一边烦躁的翻看百官乐捐名册,一边无比怀念老四胤禛。如果这事儿让胤禛这个冷面抄家王去干,至少捐款能翻一番。仔细想来,手下除了老四和老十三,还真没有几个得力能用的。要不去把老四、老十三叫过来,自己服个软?面子这个东西,丢多了也就习惯了。
太子听着外头西北风穿檐的呼号呜咽声音,越想越觉万绪纷来无以自解,斜倚在春凳上只是出神。
几家欢喜几家愁,太子胤礽这边寒风呼号,老八胤禩却如沐春风,他一大早就兴高采烈的踏着雪去养心殿觐见。
老九胤禟从广州来信了,这次不仅带回了平安抵达的消息,还慷慨的表示,从扬州盐商那边勒索了三百万两,孝敬给康熙一百万两,剩下的咱们哥儿几个平分。
老八想到太子声势浩大的募捐也不过五十万两,自己这边一出手就是一百万两,在康熙那里怎么着也能记上一功。
养心殿前几十个小太监正拿着簸箕、扫帚、雪推板清雪。老八心想,留着多好,这么白的雪,就像银子一样。
进了养心殿,小太监帮他脱下外面的狐裘披风。老八随口问道:“里面还有别人?”
小太监低头轻声道:“三爷早一刻过来了,正和万岁爷说话。”话音未落,一张五百两的银票已经悄悄塞到他手上。
小太监欣喜的抬起头,看见老八对他露出和煦的微笑,柔声道:“拿着吧,听说你老娘病了。这是八爷赏你的孝心。”
小太监行云流水的把银票往袖子里一顺,感动道:“奴才这点小事儿,八爷您还记着……”
这时李德全走了过来,躬身道:“八爷,皇上召您进去。”
老八微笑回应,径直向西暖阁走去。李德全跟在后面,趁没人看见,狠狠的点了下小太监的头。
胤禩走进西暖阁,果然老三已经坐在那里,正和康熙对谈。康熙注意到老八来了,也没停下和老三的对话,一招手,示意老八免礼,赐座。
老八坐在老三旁边的绣凳上,安静旁听。
“皇阿玛,这个汉军旗的翻译科考试,儿臣思来想去总是不得要领。理蕃院中涉及西洋的,只有俄罗斯学,其他的只能找传教士,好不容易拟了几个题目,找了汉军旗的来测试,结果没一个答得出来。”老三还手里拿着一沓试卷,应该是考试测试的结果。
康熙吃了一个沙琪玛,又喝了一口奶茶,道:“所以朕让你先把考试的参考书定下来。就像汉人科举只考四书五经一样,你这翻译考试,也先从几本书里面摘。第一次不能太难。以后学的人多了,再慢慢扩大考试范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搅浑大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