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章 从天而降的秘籍(2/2)
时很多问题,现在西方都已经找到了解决的门路。比如这个轨道问题,1637年,宋君的老乡,法国的笛卡尔创立了坐标系,将几何和代数结合起来,一下推动数学发展前进了一大步。与之相伴的是意大利的伽利略对加速度的研究,对抛物线的研究。
是的,伽利略其实是一个著名的火炮专家。他从比萨斜塔上扔下的两个铁球,其实是两枚实心炮弹。不然谁没事会关心铁球落地问题啊!
想到这里,宋君赶紧借着村长小孙子的文房四宝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抛物线问题,火药冲击问题。对,还有射击仰角的换算问题,军事比例尺的修正问题。这些书里都有记录,但宋君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计算来改进。
宋君感觉自己隐约察觉到了一个秘密:为什么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传教士,到了中国突然就变成火炮专家。
要知道,传教士需要掌握的神学之外的技能,是教会学校里的“七艺”,即文科的文法、修辞、辩证法,理科的算数、几何、天文,再加上一门音乐。要说他们在天文历法上的突出表现,可以理解,但从没学过军事工程的人漂洋过海后就变身火炮专家,就只有一种解释了:
他们利用了中国本土火炮专家的知识,在数学层面进行了改进,通过走上层路线进行大量实验,最终成功制造出了新式火炮。
火炮元朝就有了,等到明朝弗朗机炮传入,中国人开始专门研究火炮了,但一直停留在工匠技术层面。一直到明末徐光启的“洋务运动”,对西洋技术底层原理:逻辑学、数学的引进,让一些有识之士终于窥见了火炮研究的正确方向。他们结合西洋的数学、实验方法,对火器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梳理。
可惜这一切都发生在明朝末年,这批明末“洋务派”随着徐光启的失势和明朝的灭亡,或死或隐,只留下尘封在故纸堆里的遗作,告诉世人,当时他们的思想有多先进,他们的思考有多深刻。
更悲哀的是,他们的这些学问,要靠后来的传教士来挖掘发扬,一是因为后来汉人对底层原理的忽视。二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先天不信任。最终造成一种错觉,明朝以来,中国的火器发展一直靠外来传教士推动,没有内在的驱动力。
宋君觉得,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杂书,而是一本能让传教士迅速升级的秘籍。
不想错过《搅浑大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