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9章 稣美尔文明(二)(1/3)
农业
本身的苏美尔文明是依赖于灌溉农业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保证了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发展
公元前3000年,犁已经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得到普遍使用,并传入印渡。
在当时风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风的利用和横帆繁荣出现(在波斯湾和尼罗河先后有了制作粗陋和横帆),表明了人类第一次成功利用了人造的力量作为动力。
现代的小麦、燕麦、裸麦和大麦,以及现代的山羊、绵羊、牛和猪都来自中东地区。在公元前1300年,小麦和大麦从中东引入铧国。
炼金
冶金术在这时也被逐渐掌握,从冷加工的反复捶打和磨制到后来的热处理,是一大进步。最早提炼的金属是铜,将铜进行热处理并能实现为各种容器或模型的形状,并可以使其成为比石器更为锋利的东西。
公元前3000人们普遍知道在铜中加入其它金属可以冶炼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在铜中加入锡效果最理想,由此产生的青铜胜过石器制造武器。
军事
据现有史料和考古遗迹推测,最早的军事阵列很有可能从这里产生。
苏美尔人的饮食文化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延续三千余年,大致可分为苏美尔文明和巴必伦—亚舒文明两个阶段,前者以苏美尔语文献为主要标志,后者以阿咔德语文献为主要标志。
苏美尔文明从乌鲁克时期(约前3500—前2900)起,历经早王朝时期(约前2900—前2334)、阿咔德帝国和古提王朝的异族统治时期(约前2334—前2113),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前2112—前2004)复兴并臻于鼎盛。
随着公元前18世纪巴必伦第一王朝的建立,苏美尔文明最终消亡。苏美尔人建立了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为一窥其饮食文化提供了可能。
乌鲁克时期与早王朝一脉相承
早在新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先民已开始种植谷物、养殖动物,并掌握了简单的食品加工技术。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北部发现了约公元前9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小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骨骼,此外还有烧焦碳化的种子,包括大麦、二粒小麦、无花果、亚麻、蚕豆、鹰嘴豆等。考古发现的石磨、石碗里的骨骼和其他残存物、烤制食物的塌陷坑,都是这些动植物作为食物的证据。约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关于他们是不是外来民族、其来源如何,学界尚有争论,但两河流域南北部的饮食应该是相互影响的。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后,丰富了当地饮食结构,完善了食品加工方法,主要体现在为神庙供奉的物资及王室的随葬品上。
乌鲁克文明是苏美尔人创造的第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根据考古学定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乌鲁克晚期(约前3200—前3000)和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前3000—前2900)。1912年,汉斯描国东方学会开始挖掘乌鲁克遗址(位于今瓦尔卡地区),与饮食有关的出土器物包括斜面碗、乌鲁克石膏瓶、滚筒印章和大量古朴文献。斜面碗是给建造神庙的工人发放口粮的量器,大小基本相同,具有统一规格。乌鲁克石膏瓶描绘了人们为女神伊南那献祭的场景:进献者排列整齐,每人手捧不同形状的容器,其中装有各种食物,可以辨别的主要有饮品和水果;进献者身后跟着成群的牛羊等献祭牲畜;一些滚筒印章刻绘了人物、动物及植物形象,可识别的有谷物、牛羊及鸭子。1925—1926年,鹰国考古学家发掘了捷姆迭特—那色遗址,也发现了烧过的谷物、泥斧、泥镰和陶器等。
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上,乌鲁克时期与早王朝时期一脉相承,没有明显的分水岭。1922—1934年,约翰牛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爵士主持发掘了乌尔城,清理了100多座王室墓葬,大部分属于早王朝后期(约前2600—前2500),其中一座王陵出土的一块镶嵌板即“乌尔军旗”,描绘了宴饮及进献牲畜的场面。随葬品中有大量羊、牛、鱼、猪和少量瞪羚、鸟类的骨骼、牙齿或角,以及金、银、铜或石制容器。在王后普阿比的墓葬中,还发现了饮用啤酒的金制吸管和银制酒罐。此外,一些私人墓葬也发现了陪葬牲畜的骨骼。另外,在早王朝时期的辞书(把同类概念集中在一起的表)、谚语等文献中,也有关于水、面包、鱼、肉、啤酒、汤、蔬菜和水果的记载。在早王朝时期的滚筒印章中,常见的刻画主题是宴饮场面,镶嵌画和石刻大多描绘了献祭牲畜及贡物的场景,也有少量描绘乳制品加工的生活场景。
王室和神庙垄断最佳饮食资源
阿咔德帝国是由塞姆人建立的统一王国,结束了早王朝时期苏美尔城邦的争霸局面,其官方语言为阿咔德语,但受苏美尔文化影响很深。此时的文献中记载了大量配给食物的情况,还提及畜牧业和渔业。狩猎和捕鸟也是当时人生存的辅助手段,时常出现在滚筒印章的图案中。古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模拟宇宙简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