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3章清城山拍片(上)(4/4)
水灌田为水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进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经验的当地人,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4000多年前大禹曾在这里治水,将湔江水向东分出一支。这分出的江水就叫沱江,史称‘东别为沱’。至今仍然存在的徐堰河,即为古沱江故道。吸取自大禹治水以来2000多年的经验,李冰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岩石,浇水使之爆裂的方法施工。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山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
“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湔江上游,江心筑分水堤堰。将装满卵石的大竹笼,堆放在江心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分水堤。鱼嘴通过自然分流,把汹涌的湔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正常时期内江水占6成,外江水占4成;洪水时期内江水占4成,外江水占6成。这就是‘四六分洪’!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修成飞沙堰。这是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部分水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依地势修有弯道,江水形成表流向东底流向西的环流。江水超过堰的坝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河道,故取名‘飞沙堰’。进入内江的沙石等推移物,80%从飞沙堰排入外江。这叫‘二八排沙’!
“因为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的需要,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岁修淘滩的标准。湔江堰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这样既兴水利又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诗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湔江古堰翠薇间。
三山半入青天外,四六分洪鱼嘴前。
二八排沙低作堰,水旱从人两千年。
安流顺轨李太守,造福于民万代传。
……。
这时天上忽然下起了细雨,湖上船上的拍片已经结束。游客们各自拿出雨具,又开始登船上山或下山。剧组的人以及跟随的人们,也有部分游客都躲到走廊式亭子里躲雨。这时候扮土地爷的张姓老人,照着陈步刚才看过的单子,守着王录音师掌控的机子,将上面的话念诵一遍。因为张老是演京剧的,他的话京韵实足很有做戏的味道。
苟小美母子还有我和管理局的老徐等,我们都只是看着、听着,成为众多的围观者之一。老徐对映红也对我和苟小美说:清城山的天气特点是雨不过午,待会儿雨停了我们去天师洞吃午饭。我们之中映红又问是不是啊?!(文庙山居)
不想错过《市委机关的秘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