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治背景(2/3)
在宇下”,他深知国家的弊病,于是就想对症下药。
宋朝养兵太多,他就提出全国皆兵,凡是身体好的人都有当兵的义务,平时加强训练,有战事时,这些人就可以征调出来作战。官员效率低下,他就提高吏员的地位和俸禄,吏员有了足够的薪水,就会减少违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手头攥着这些个高大上的举措,于是乎就有了王安石的上位。
熙宁元年(1068)时,新即位的小皇帝宋神宗问王安石道: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爱卿你认为什么是重中之重?
王安石答道:“以择术为始。”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治理国家的霹雳手段。当然了,这与如今“弃术近道”的观点截然相反,可能王安石同志觉得当时的儒家大道已经无法约束社会的进程了,必须得靠一点权术来刮骨疗毒才能以奏效。
到了熙宁二年,宋神宗又问王安石道:不知爱卿心中的变革之术,以何为先?
王安石胸有成竹地答道: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在给神宗小皇帝成功洗脑后,踌躇满志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由于深得宋神宗的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在经济方面,王安石出台了相当多的举措。
比如,他提出了免役法,即让不愿服劳役的人缴纳一笔钱,朝廷用这笔钱雇佣专业做劳役工作的人代替他们。这个方法确实很实用,朝廷得到了一笔经费,就是所谓免役钱。而雇人服役,既提高了效率,又能节俭一笔开支。
此外,王安石提出青苗法,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农耕贷款”。老百姓在田里播了种,在农作物还没有收割的时候,百姓通常都比较穷困,往往要向放高利贷者借钱度过这段拮据的日子。
而王安石干脆以官方的名义借钱给老百姓,等农作物丰收以后,再加一点利息还给朝廷,这样既让百姓解了燃眉之急,又使国家得到一笔收入,堪称两全其美。
历史上,王安石做这些改革时抱定了很大决心,他对宋神宗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坚决的态度,放在历朝历代也是少见的。
然而宋朝朝廷内的派系林立、朋党攻讦却注定了这场伟大改革的失败。在宋仁宗时期,北宋就有庆历党争,两个派系意见相左,互相攻讦,到了宋神宗时情况更甚。例如,当时的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换汤不换药,充其量就是新瓶装老酒,犹五十步与百步,半斤八两的伎俩。
于是,七八月间不以为然的范纯仁老先生也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是“掊克财利”,完全舍弃了“尧舜知人安民之道”。
御史中丞吕诲也上书劾王安石的巧诈之行,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吕诲,字献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西)人。吕端之孙,从小在京师开封长大,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王安石执政时,吕诲上书直言其不通时事,若被大用,则非所宜。此人为官曾三居谏职,皆以弹奏执政大臣而罢,时人推服其耿直,号称是北宋着名的敢谏之臣。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道:我们更张法制,我知道士大夫们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直言道:朝廷是与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而不是与百姓一起治理天下的。
第二年,司马光也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
其中的《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说“财利”不应该委托国家的三司来治理,更不应该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和设立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又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而同样是在写作上有着“两把刷子”的王安石,则立马回复了《答司马谏议书》进行了反驳: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那意思是说,你司马君实说我在位日久,没有为老百姓谋求到利益,我王某人知罪。但若是说我因循守旧,在其位不谋其政,则就是你的无知之举了。
被气得差点吐血的司马光老先生,只得心如死灰地向宋神宗辞职,从此就隐居洛阳再也不问世事,而是专心编纂起了他那本《资治通鉴》。
意见分歧的派系彼此之间你争我夺,以至于最终常常是不管策略的好坏,只要是派别不一样,就用各种理由批判对方、反对对方。
当王安石实施新政时,反对者就更多了,虽然宋神宗对王安石很信任,但是群情激愤时,王安石也不得不请辞。在八年的改革期间,宋神宗不得不两次解除王安石的职务,新政最终无果而终。
虽然王安石是很有才能的宰相,宋神宗也是锐意进取的皇帝,但他们却没有配合的班底,也没有高效运转的结构。宋神宗死后,保守的皇太后马上重用司马光等保守派,新政即遭到全面废除,王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