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治背景(3/3)
石的变法也随即宣告失败。
在新法的推行实践中,王安石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王安石虽然强调了政府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推动改革变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令人遗憾的是,变法最终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次年王安石复相后仍得不到更多的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是,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不得不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悉数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郁而终。
但从根本上讲,宋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已经到了必须得变法图强的地步,不管有没有王安石,神宗都得变革。只是有了王安石,变得更彻底、更矛盾、更惨烈罢了。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成功地做到了民间收财,变成军费这前两步,以及前期的战争,也就是击败吞并了河湟的吐蕃,但面对与西夏的生死之战时,却在成功的前一瞬间不幸失败,这样链条就断裂了。
资金链条一断,没有后期的资金回笼,那么前期对国内的急征暴敛就真的成了比苏轼等反对者眼中的“劣法”,不仅伤及国本,更让官员体系产生分裂,直接导致北宋末期残酷的党争,间接地演变成了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