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8章 “五日京兆”施恩“九尾野狐”(3/3)
宗门里。
仁和县有四大镇,汤村为其一,前沙河在菜市门外太平桥外沙河北水陆寺前入港,可通汤镇、赭山、岩门盐场,此时的苏轼就是要在这里督役民夫们开挖运盐河的。
那么,苏轼同志为什么会被朝廷派往汤村开挖运盐河呢?
事实上,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曾是产盐重地。
钱塘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涌潮现象,江水含盐量颇高。自古以来,沿江地区的人们就善于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刮卤或煮水的方式制盐。
因此,钱塘江沿岸涌现出许多与“盐”紧密相连的地名,如海盐、盐平、盐官和盐仓等地。
甚至有人认为,杭州的余杭、宁波的余姚以及杭州的萧山等地名也与盐有关,因为“余”在越语中即为“盐”。
那么,“乔司”这个名字又是如何与盐扯上关系的呢?这还得从钱塘江边的一个汤村镇说起。
这个村镇位于杭州临平以南约十八里处,宋代时已发展成为着名的盐场。
人们在这里设立了专门的制盐卤和煮盐设施,所产的盐色泽洁白、味道鲜美,深受杭州人喜爱。制盐业不仅成为了当地百姓的重要生计,也为朝廷带来了可观的赋税收入。
然而,运送这些白花花的盐却成了问题。
汤村盐的运输主要依赖运盐河,但这条河道狭窄且周边土质松散,经常堵塞。在天气干旱时,河水减少甚至露出河床,运盐河几乎无法通行。盐民们面对这一困境,只能期盼老天能降大雨以解河道之困。
当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进行了一系列盐法改革。
临近年尾,朝廷下达命令要求征收十万担盐。
然而,盐仓监在处理盐仓和盐场政务时面临困境,他们尝试拓宽运盐河以解决运输问题,但工程艰巨,最终落到了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肩上。
在初冬的细雨中,苏轼专程来到汤村镇监督运盐河的开凿工作。
他目睹了民夫们在狭窄泥泞的道路上辛苦劳作,深感同情。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之下,他写下了《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一诗,真实描绘了民夫们冒雨开河的艰辛。作为通判的苏轼,决心要尽快完成开河工程,以解决盐民的困境。
他驻扎在工地附近的皋亭山脚下水陆寺,亲自督工,不辞辛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运盐河终于疏通,汤村的盐得以顺利运入艮山门外的盐仓,同时也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课税收入。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