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0章 苏轼兄弟的颍州之别(2/3)
州而感到遗憾呢!
欧阳公一生热衷于奖拔士人,虽然有人日后背叛过他,但他从不计较,而是常把过失归结于自己身上。
欧阳公不喜欢佛学及道家学说,但只要是这些佛道之徒有研究诗书或是仁义礼智信的,欧阳公也会不遗余力地鼓励和提拔他们。惠勤与欧阳永叔先生交游三十多年,欧阳公也并没有给过惠勤什么实惠,但是欧阳修逝世后,每逢提起欧阳公没有不失声痛哭的!
在颍州时,苏轼与欧阳公谈起了他的大表哥文与可时,对与可的两句诗“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赞不绝口。
谁知,欧阳公听了却哈哈大笑道:与可不会做这号艳词的,极有可能是吟诵别人的诗句!
其实只有苏轼知道,他的大表哥外表为人沉稳持重不假,但是世人只知道文与可会画墨竹,而鲜有人知晓他的高才能兼诸家之妙,其中与可的诗也是尤为精绝的!
熙宁四年(1071)。
秋风乍起之时,到了苏轼南下杭州赴任的日子了。
这一次,兄弟俩要在颍州再次分别了。
颍州,宋属河南道,汉代汝南郡之汝阴县。此地西北距京师开封七百里,东至寿州(今安徽淮南市)二百六十里。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这是苏轼在《颍州初别子由二首》中的起首之句,纪晓岚先生读了这两首诗后,说它“悱恻深至”。
兄弟俩都知道“留连知无益”,只有“惜此须臾景”(《颍州初别子由二首》)。这次离别的场景在苏轼看来尤为“酸冷”,他在诗中说弟弟苏辙的秉性最像他们的父亲,表面木讷且刚静,沉默寡言的程度达到了《周易》中的标准“吉人之辞寡”。
不过,这两首诗后来也有一段小插曲。
其中有一句,“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同上),说的是苏辙在制置条例司充任检祥文字时,因为与新法不合,向朝廷乞求罢任。
后来的《乌台诗案》爆发,有反对者指出苏轼在这里是感叹自己的弟弟离开朝廷之勇决,另外还有讥讽新法不便之嫌。这是后话。
闲话少叙。
话说苏轼一行乘舟沿沙颍河南下,一路顺风顺水,十月初二便到达涡口(涡河注入淮河的地方,位于安徽省怀远县东北)的五里所,因遇到大风天气,只得在原地留宿。
下面,面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小帅和小美们,我们有必要着重普及一下我国古人出行必备的水路交通:
历史上,我国的先辈将四条独立入海的大川及其八条主要支流称为“四渎八流”。
“四渎”是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
“八流”分别是:
黄河的支流渭水、洛水;
长江的支流汉水、沔水;
淮河的支流颍水、汝水;
济水的支流泗水、沂水。
“四渎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淮出桐柏、济出王屋。由于所流经的区域文明进化得又比较早,因此古人视“四渎八流”为具有神性的大水。
“八流”中的颍水即颍河,它是自然形成的河流。
颍河,古称颍水,又有渚河、沙河之称,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河或沙颍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着称者也。”
颍川即今禹州,阳城县西北少室山即登封嵩山。
沙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境内的嵩山,先后流经禹州市、襄城县、许昌县、临颍县、西华县及周口市等地,在周口市纳入沙河及贾鲁河后,继续流经安徽省的界首市、太和县、阜阳市、颍上县等县市,最终在安徽寿县正阳关注入淮河。
颍河与沙河又是单独存在的河流。
颍河属淮河的支流,同时也是沙颍河的左岸支流,发源于登封市少室山,流经登封市、禹州市、襄城县、许昌县、临颍县、郾城区、西华县,至周口市西北孙嘴,最终汇入沙河。
此外,沙河的上游古称滍水,其历史可追溯至更为久远的时代。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滍水发源于南阳鲁阳县西的尧山。这个地区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见证了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例如,东汉时期的邓艾曾屯兵沙颍河畔,这段历史也为沙颍河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在漫长的岁月里,沙颍河承载着南北的货物与文化,成为了连接两地的重要纽带。如今,我们不仅需要回顾那段辉煌的历史,更要深入探索沙颍河的起源与两岸的千年文化遗存。
沙颍河,这条历史上的水运大动脉,见证了周口地区的繁荣与变迁。
进入宋朝,国都开封的漕粮主要经惠民河(即沙水旧称,亦称蔡河,俗呼小黄河)运输。
惠民河在周口汇入沙颍河,东流入淮河,形成了宋朝的漕运水道。
所以说,沙颍河不仅是一条承载着南北货物与文化的河流,更是一条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河流。通过深入探索其起源与以及两岸的千年文化遗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条河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