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0章 苏轼兄弟的颍州之别(3/3)
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天放晴之时,苏轼的船只已出颍口(颍水与淮河的交汇处),隐约已经可见寿州的淮山了。
在这烟雨蒙蒙的天气里,三十六岁的苏轼乘坐的赴杭州的船只,已快要到寿州的地界了。
二十三年后,还是这样一个烟雨凄蒙的天气里,苏轼被南迁到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时,面对似曾相识的场景时,还发了一通的感慨,“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到寿州时,寿州的地方官李定李少卿在城东的龙潭湖畔,设宴饯行了苏轼一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李定与那位少学于王安石的李定只是同名同姓,但那位在后来曾数度诬陷苏轼的李定(字资深)是扬州人,而现在身处寿州的李定却是山东济南人。
寿州境内有淝水。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它分为二支:一支向西北流者,经二百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另一支向东南流者,最终注入了巢湖,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就是指它。
而那支向西北流的支流,流经寿春外郭东南隅的阿之榭时,在其东侧水汇成潭。
不管三春九夏,湖中时常有红艳荷花覆盖着湖面,煞是好看,此湖在当地谓之东台湖,李定设宴安排苏轼的地方就在这里。
出了寿春,沿淮河一路向东,不日即达濠州(今安徽凤阳县)。
凤阳县的建置,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原来初名钟离县。
元朝末期,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奔回老家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朱元璋又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赐府名“凤阳”,一直沿用至今。
在濠州,苏轼先后游览了涂山、彭祖庙、逍遥台、观鱼台、虞姬墓、四望亭、浮山洞等濠州的七处名胜,还分别作了诗。
我们注意到,七首诗所用的韵均为平声韵,但凡人在心平气和之际,作诗多用平声韵。苏轼同志也不能免俗,在这里用了平声韵,正说明他在此刻的境况里心情还是较为愉悦的。
不想错过《大宋网红苏眉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