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6章 身教胜于言传(2/4)
来风。在这个知识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愿意学习,确实是个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大问题。
“是啊!硬逼孩子学习这条路肯定是行不通,而且把孩子逼得越来越厌学,想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金处长摇了摇头说。
“是啊,我们那个时候为了活命闯关东,现在的孩子为了学习,连命都不珍惜了!”
林不凡还跟教育局的领导开玩笑说:“逼迫不行,讲大道理我看也不管用,你看看毛泽东、孙中山、孔子、周恩来……没有一个是靠父母的唠唠叨叨、讲大道理,教育出来。”
“那靠什么呢?”金处长问。
“俺们也说不明白,好像是靠孩子自觉学,靠醒悟……”
“哪自觉,醒悟又是怎么来的呢?”金处长进一步追问。
“哎呀,你这一问接一问的都给我问糊涂了。”林不凡吸一口气,试图理清自己的思路。他闭上眼睛想了想:“让俺看,要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品德、理想、勇敢、智慧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划过金处长的脑海。他深知,这句话一下子说到了根上,当下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
村民们也说,林老爷子、林婶老两口和他们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品德都好,特别仁义。
村东头的王大爷说,“在日本侵占东北的时候,我跟林老爷子一起在日本的苗圃工作,没有林老爷子两口子的帮忙,俺们一家五口早就饿死了。这大恩大德,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村民王丽跟金处长说,“林老爷子老两口一辈子没上酒店过过一次生日,家里出了六个大学生,没举办过一次升学宴。不是怕花钱,而是怕我们去随礼,给我们添麻烦哟。”
村里的王老蔫儿提起林老爷子,竖起大拇指,“那老两口子,好人!我是文盲,大字不识,这些年我家的信都是他们帮着写。春节的春联不用说,就写好了给送来了!“
村子里有个外号叫“烟鬼”的佩服的说:“这老林头啊!过去是个烟瘾很大的人,但自从儿子长大以后,他觉得抽烟这个习惯不好,既影响他的形象,又让家里烟雾缭绕的,影响孩子学习。于是,他决定戒烟,说戒就戒了!我戒了十多次都失败了。”
“林不凡这个人懂得感恩,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念念不忘。”村民吴悦说:“每年春节他都把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视为贵人,还拉了一个名单,让儿女们在春节的时候去给他们拜年。”
林不凡夫妇被村民们赞扬的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谦虚地说:“我们哪有那么好啊!都是邻里邻居、乡里乡亲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事实上,他们六个孩子为什么能考上大学,连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隐约感觉到培养孩子的好德行是最重要的。而好品德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报怨或大喊大叫来培养的,主要通过父母的行为来影响。
“我父母身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做不说、苦而不言,不管受多大的苦,从不抱怨。”三儿子林湖对金处长说。
“你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金处长提示。
林湖就如数家珍一样,娓娓道来: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展现出了那种只做不说、苦而不言的性格特点。无论他们承受多大的困难和痛苦,都从不抱怨。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
从1950年到1969年,这19年间,我的父母共生育了9个儿女。可以想象,一个家庭中有这么多孩子,每个孩子年龄只相差两岁左右,又赶上物质贫乏、缺吃少穿的年代,日子过得一定很辛苦,有人会想,我的父母每天会累的愁眉苦脸。有的人甚至于想像,我娘会一边哄一大堆孩子、一边哭泣。但在我们儿女的记忆中,爹娘很少愁容满面,在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时,常常面带笑容,白天干活再辛苦,回到家在儿女面前也是有说有笑,从不唉声叹气。爹娘的这份乐观豁达,笑着面对困难的精神,教会我们儿女在挫折和苦难面前,不抱怨不诉苦,而是乐观面对,积极处事,活出快乐。
父亲原本是一名公安干部,但为了我们,他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回到农村成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然而,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提及他的付出和牺牲。如果不是我们长大后从村里人的口中得知,我们甚至不知道父亲曾经是一名公安干部,更不知道他为何会选择辞职回到农村。
母亲同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不仅要照顾这么多孩子,还要帮助父亲在田间劳作。两年生一个孩子的频率,让这个家庭的重担更加沉重。但母亲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从未责怪过我们任何一个孩子拖累了她。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看到父母辛勤工作却从不抱怨时,我总会问他们:“你们不累吗?不苦吗?”他们总是微笑着回答:“孩子,我们是你的父母,有义务为你提供一个温暖的家。”那时的我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现在明白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我们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去逝的爹娘又回来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