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9章 岁月悠长,回忆如诗(2/4)
生活的热爱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铁立英的眼眶湿润了,他看到不凡写字的手有些颤抖:“孩子他爹,你躺下歇一会儿吧!”
“我再坚持写一会,我怕一停下来就忘了思路。”
“那就你说,我来写。”说着丽英拿起笔,用颤抖的手在稿纸上补充着细节:“还有那次,村里发洪水,我正在生三儿子林湖,水就哗哗的流进了院子。你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往山上跑。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有你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她停下了笔,深情地看着躺在炕上的不凡,眼中满是柔情与感激:“是啊,孩他爹,这些年,你辛苦了。没有你,我也撑不到今天。咱们俩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精神财富。让子孙后代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韧劲,能熬,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林不凡和铁丽英这对老夫妻时常被回忆的甜蜜与苦涩交织的情感所困扰。
这天,当他们写到九个儿女时,又一次卡壳了。九个儿女中,有的学业有成,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则是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然而,当笔锋转到二儿子林江时,林不凡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试图在脑海中搜寻关于这个儿子的美好回忆,却发现自己竟一时想不起太多值得夸赞之处。这可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毕竟《回忆录》不能对任何一个孩子只字不提啊。
林不凡站起身,点燃了一根烟,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焦虑。他缓缓转过身,对老伴铁丽英说:“她娘,你快帮我想一想,咱二儿子林江到底有什么优点?我怎么一条也想不起来?”
铁丽英闻言,也陷入了沉思。她仔细回想着与二儿子林江共度的时光,终于,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她拍了拍林不凡的背,说:“咱这个二儿子啊,长相、个头还行。”
“虽然学习成绩不行,但特别关心国家大事。”铁丽英接着说,“国际上、中国的热闹事他知道得多。和同伴们在一起,就听他巴巴地说个不停。”
“县里的事儿,乡里、村子里的事儿,他也知道。”铁丽英继续说道,“每天就是咱们两个的《新闻联播》,咱俩不用出门,国际、中国、县里、乡里、村里的事就基本知道个差不多。”
说到这里,林不凡也忍不住笑了。他接着说:“还有,他有点儿小幽默,喜欢逗人乐。学人学得特别逼真,学起他大爷的结巴,村东头老翟头走路、说话的样子,真像啊!如果赵本山、姜昆、冯巩咱认识,送他去当徒弟,他可能就是个有名气的相声、小品演员了。”
“还有啊,”铁丽英补充道,“因为大儿子林海害怕坟墓,三儿子四儿子在省会工作,所以基本上都是他去给爷爷奶奶上坟。”
“他跟咱住一个老院,”林不凡接过话头,“陪咱唠嗑,跟咱说话最多。”
“还有他鼻子特别好使,”铁丽英笑着说,“咱做点好吃的,他大老远就能闻着,就想过来吃点。”
说到这里,两位老人都笑了起来。他们发现,平时没觉得二儿子有那么多优点,仔细一琢磨,优点还真不少呢!
林不凡想了想,说:“就按咱俩刚才说的原话写在《回忆录》里?我看不行,还是让咱们当记者的三儿子帮助加工加工吧。”
于是林不凡给三儿子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第二天,林湖就把从爹娘的角度,把他们的二儿子林江的优点归纳、描写出来,发了过来:
“我们一生中养育了九个儿女,在我们眼中,九个儿女就像是林家大院中盛开的九朵不同的花,每一朵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各有所长、互补共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香气,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在我们心中,”林湖继续写道,“六个考上大中专的儿女是他们的荣耀,而三个仍在农村种地的儿女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好坏、成功与失败、“城里人”与“农村人”之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赛道,各有追求,各有各的骄傲。只要尽力而为,就是我们的好儿女。”
“就拿我的二儿子林江来说吧,”林湖写道,“他虽然学习不好,但脑子不笨,长相英俊不说,还特别关心国家大事,是我们老两口的《新闻联播》。他有赵本山的幽默,冯巩的风趣。由于住在一个院子里,在四个儿子中,林江与我们见面最多,陪我们聊天最多,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最多;他们一家人,问我们早安和晚安或睡得怎么样,身体舒服不?也最多。”
“我们有时没菜吃的时候,就上他家地里采摘,有急事的时候,他召之即来、随叫随到。”林湖继续描述着林江的种种好处,“他的两个女儿,我们也很喜欢,在他们一家人和其他儿女们的照顾下,我们的身体一直很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虽然林江身上也有些缺点与不足,正像古人说的那样‘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认为他是上天派来修炼我们一家人的,在九个儿女中是不可或缺的。”
林湖在结尾处写道,“每当看着九个儿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两个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涌动着无尽的幸福与满足。”
就这样,在林不凡和铁丽英的努力下,在他们的三儿子的帮助下,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去逝的爹娘又回来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