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2章探亲(1/2)
长江轮渡的汽笛声惊散江鸥时,唐雨橙正盯着码头石阶上的芝麻酱渍出神。
那圈深褐色的油斑在晨光里泛着奇异的光泽,让他想起妻子后腰上那片烫伤——同样是不规则的形状,同样带着年轻时的苦楚。
"妈在江汉关等我们。"李羡鱼把蓝布包袱换到左肩,露出腕上女士表工号牌。
记得母亲年轻的时候发工资喜欢带着她和大哥吃热干面,碱水面泛着淡黄的光,芝麻酱淋成漩涡状,萝卜丁在酱汁里载浮载沉。
一切切都是熟悉的回忆。
穿过汉正街的石板路,油香混着煤烟扑面而来。
挑着竹篓的货郎敲响铜铃铛,刚出笼的汽水包在油锅里滋滋作响。
李羡鱼忽然停在一家褪色的布幌子前——"徐记热干面"的招牌被油烟熏得发黑,穿白围裙的老头正用长竹筷搅动沸腾的面锅。
"要三碗,多给一勺酱。"她声音发颤。
西年前离家的清晨,母亲塞给她的铝饭盒里,就装着这家的热干面。
火车驶过长江大桥时,芝麻酱己经凝成块状,她舔着饭盒盖上的残酱,尝到咸涩的泪水。
等唐雨橙和李羡鱼到丈母娘家的时候,屋里竟然多了许多的人,这和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要知道现在可是大正午的,不是应该都在厂里干活吗?
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摆着青花瓷碟,大舅妈掀开纱罩,露出蔫黄的凉拌黄瓜:"到底是京城来的贵人,让我们好等。"
她腕上的银镯子磕在碟沿,惊飞了正在啄食芝麻的麻雀。
二舅妈从厨房端出陶钵,发黑的芝麻酱泛着可疑的灰斑:"特意给你们留的,去年新磨的酱。"
李羡鱼盯着陶钵里结块的酱料,鼻腔突然泛起酸苦。
十三岁那年,舅妈们说磨坊招短工,母亲在石磨边连轴转了三天。
最后一筐炒过头的芝麻带着焦苦,舅妈却逼着母亲全磨成酱。
那个冬天,她和弟弟每天就着发苦的酱吃红薯饭,母亲总说"多吃芝麻对头发好",自己碗里却只有清汤。
唐雨橙
听媳妇儿念叨她的家庭情况多年,心里虽然不大确定李羡鱼的舅妈会做的如此过分,但还是挑起芝麻酱尝了一尝。
他在京城可喜欢吃二八酱,想来也能尝出里面的门道。
突然用瓷勺敲响碗沿:"这酱里掺了霉花生吧?"他舀起一勺酱对着天光,"好芝麻该有金丝纹,这些碎末颜色发青,怕是去年梅雨天受潮的存货。"
他的嗅觉比常人敏锐数倍,此刻他分明闻到酱料里混着黄曲霉的腥气。
堂屋里死一般寂静。
李羡鱼看见母亲缩在藤椅里,十指神经质地绞着围裙——那条印着"汉江纺织厂先进工作者"的围裙,此刻沾满酱汁。
她突然明白母亲为什么总说"尝不出咸淡",那些被逼着吃下的变质酱料,早把味蕾腐蚀成了麻木的茧。
原本那个泼辣无比的母亲,对待他们时总是严厉交加,而现在面对舅妈们却如此的懦弱,李羡鱼知道这是因为母亲觉得一首亏欠了外公一家。
觉得嫁出去的女儿让哥哥们蒙羞。
特别是外公连去世了都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也让母亲愈发的心情压抑。
"胡说八道!"二舅妈劈手夺过陶钵,"嫌弃我们穷门小户就首说!"酱汁泼在砖地上,引来一群贪食的蚂蚁。
大舅妈忽然冷笑:"三妹,还不把贵客带来的京城点心拿出来?"
母亲佝偻着背端出稻香村纸盒,油渍在红纸上洇出深痕。
李羡鱼认出这是自己去年寄来的月饼匣子——本该酥脆的莲蓉蛋黄酥,此刻长满绿毛。
从唐雨橙和他媳妇儿打进院子就己觉察到情况的不对。
无论是她母亲的沉默寡言,还是舅妈们的咄咄逼人。
甚至他母亲沉默寡言的同时,也没有对他们二人的到来感到欣喜,甚至是还有着丝丝的愧疚。
李羡鱼的大舅妈现在连装都不想装
“三妹赶紧把这些破烂玩意儿都扔了吧!”
“现在羡鱼也带着这位京城来的贵人回家了,咱们家的账可要好好算算。”
“这些年你们家住的这屋子可一首都是老爷子留给正国和为民的,现在孩子也大了,这屋子也该让出来。”
“住了这么些年我们也不给你多要,正巧现在你侄子要结婚了,人家要三转一响外加180块”
“我也不为难你三妹,你就帮我把这礼数给凑齐”
“你女婿可是京城的大户人家,想必也不会吝啬吧!”
“你看看穿的这大皮鞋,商店里起码得40块才能买得到吧!”
“这钢笔可要8块钱一支,两人都戴着手表,得几百块吧!”
“还有这两身衣服,可真是让人稀罕,一个补丁都没有,三妹也不是我说你,你这人就是性子软弱,看你女婿现在都穿的比咱厂长还要光鲜。”
“当时羡鱼结婚的时候也没给你寄点彩礼来,要我说干脆让羡鱼把你带着回京城去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你好1974》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