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4(2/3)
虽不明其理,但粮食之重要,吾等深知,看来后世之发展亦有诸多艰难。”
众人交头接耳,纷纷表示对这些现代之事难以理解,但也感慨粮食之事无论何时都至关重要。
【五谷聊完,还有一个颇为重要的粮食没有提到。就是菰米,号称是以前的六谷之一。
伍佰为范林菰稗为饭,茗以作浆。我们在茶叶那一期也提到过,菰米这些年在网上价格很高,被叫做贵族米,长得跟铁钉似的。就是菰这种植物结出来的籽,跟水稻一样,也生长在水里。在古代因为产量低也是很昂贵的存在,也叫野米雕胡米。
唐代人很喜欢吃啊,李白有诗云,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元稹也说,杂莼多刨鳝,和黍半蒸菰
北宋之后,中原南迁水田都用来种水稻了,产量低的菰米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加上其感染了黑粉菌后,茎部庞大,就不结菰米了。
这非常遗憾,但吃货民族本身什么都要试一试的态度。尝了尝染病后的庞大的这个茎部,哟,还怪好吃。啊,有这个吃,谁还吃菰米呀?于是这种植物天降鸿运,突然从粮食作物转变成了蔬菜,这种蔬菜叫啥呢?就是茭白。】
古人们听到这些内容,皆是一脸的惊诧。
一位身着长袍的老者捋着胡须,摇头叹道:“竟有此等奇事,这菰米之变,实乃出乎意料。”
一位文人墨客惊道:“原是如此,难怪如今不见菰米,却有茭白。”
一位农夫模样的古人憨笑道:“俺们种地只知收成,却不知这其中还有这般曲折。”
【说完了本土老哥几个,我们再来聊聊几个后生。也就是明清以来真正在华夏大地立足的西大外来作物,我称他们为活菩萨。
他们就是玉米,花生,番薯,还有土豆。
首先是玉米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中国,有很多种叫法,玉蜀黍、珍珠粟、西番麦,番麦等,今天叫法依然多样,东北叫包米,我们那叫玉豆或者棒子,面就是棒子面,还有地方叫玉米,叫六谷,以为五谷之外又一谷,合着玉米也是个老六。】
古人听闻这些内容,皆是满脸的惊愕与好奇。
一位年长者眉头紧蹙,疑惑道:“这美洲所产之玉米,竟有如此多叫法,实乃新奇,也不知这美洲是在哪里?”
一位书生模样的古人拱手说道:“此等外来之物,未曾想能在我华夏大地立足,且名称繁杂,令人称奇。”
一位农夫挠挠头,憨笑道:“俺只知种地糊口,这新作物倒是头回听闻如此多说道。”
众人议论纷纷,对这玉米充满了好奇与探究之意。
【我之前在想五谷这个选题的时候,就在想玉米真的能算作主食了。因为在我的旧有认知里,玉米虽然很好吃,但主要是用作饲料用途。与玉米有关的新闻旧梗也不胜枚举。从人尽皆知的玉米皇帝赫鲁晓夫,到之前董宇辉首播间拿着玉米棒子不胜感怀的说谷贱伤农,还有前几天的一个热搜,炒肉店用玉米当燃料,被顾客质疑浪费粮食。】
这时人群中的一位老农站了出来,摸着脑袋说:“这玉米若是能当主食,那可是件好事嘞,咱庄稼人多种些,就不怕饿肚子喽。”
旁边一位秀才接口道:“只是这玉米多用于饲料,现在突然说为主食,怕也是一时难以转变观念。”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向大臣们问道:“众卿家,此事你们怎么看?这玉米若成为主食,于国于民有何利弊?”
一位大臣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若玉米可作主粮,可增加粮食储备,然百姓习惯不易更改,恐推广不易。”
李世民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另一边民间百姓仍在热烈讨论,有人说:“管它呢,那董先生说得谷贱伤农,只要能卖钱,咋用都行。”
还有人担忧:“这要是都拿去当燃料,那多浪费,咱穷人还吃不饱呢。”
众人争论不休之时,一位智者站出来大声说:“莫争莫争,不管玉米作何用途,珍惜粮食才是首要,万不可随意糟蹋。”
【玉米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在福建等地的推广,解决了当地的饥荒,但总有一个问题引起不断的争论,
那就是玉米或者是明清这些外来作物。是否是清朝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彻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片面的。和平安定才是人口增长的主力。清朝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再到鼓励开垦,都是对人口提升的极大动力。
而玉米应该就是填补了那些新开垦的种植区,这些地方原本是不好一种稻子的,玉米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而且从南方到北方,根本不挑地方,都能种植。】
各朝代的君臣们听闻此消息,反应各异。
唐朝
大臣们交头接耳,李世民说道:“这玉米竟有如此功效,若能得之,或可造福百姓。”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
宋朝
赵匡胤的朝堂上,一位大臣拱手道:“陛下,若能寻得这玉米,实乃我朝之幸。”皇帝沉思片刻道:“此事需从长计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手机投屏到古代,播放科普视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