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3)(1/4)
高公绘还是拒不退让,“他即与歹人为伍,必心术不正,乱我社稷,毁我江山,若他日再行歹事,岂非是得不偿失。”
苏轼辩道“何为歹人,我看你等高门纨绔子弟,且不是歹人吗?若非你等欺凌弱小,拿流民开刀,何以会激起民愤。”这时高太后的脸色极为难看。苏轼接着对高太后说道“既然数十年前没有杀唐国昌,今日也不能杀之。若是今日要杀他,岂非是错神宗之决议,为天下笑哉!人皆有命,唐国昌之命,既然数年前已经定夺完毕,今日不必再行定夺。据我所知,高门二子劣迹,汴京城人人皆知,今日还来殿前索命,岂不是更令人笑话。是故悠悠国士,却受轻浮之徒构陷,何其悲哉!”
高公绘见苏轼十分的纠缠,高太后虽然有意为兄做主,但是苏轼说的句句在理,满朝文武也都在看着,不好执意为之,众人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对高门攫取豪财和强词夺理极为不满,便都向着苏轼。高公绘见人纷纷倒向苏轼,遂扑通跪地,委屈的喊道“微臣不服!吾对不起含冤枉死的二子。”
高太后见状急忙回道“兄莫如此,有失威仪。”高太后有心向着高公绘,毕竟是自家人,但是又显然不想在此刻与众臣翻脸,毕竟时光去之已久,那唐国昌即便有罪,也已是明日黄花,再作争执,必为天下人笑之。
大殿上人声喧哗,大家驳斥高公绘如此仗势欺人,高太后听在耳中,心中径自盘算如何才能让众人及高公绘就此罢手。寻思片刻,高太后突然对众人道“唐国昌远道而归,为大宋尽忠,可谓天地昭彰,众人莫要疑之。不过目前军中人员匮乏,苏翁及众卿家费劲千辛万苦方才召集十万左右,刚刚超过西夏人的一半,大宋男儿怎可对敌身强马壮的胡人,以一敌二,哪取胜算?”高太后息声片刻后又道“既然唐国昌一心为宋,可编入宋军,当为大宋左路先锋。”众人唏嘘叹息,左路先锋向来都以勇猛着称,多是亡命之徒,今让唐国昌入左路先锋,实在是欲亡其命!
苏轼急忙阻止道,“唐国昌毕竟是个读书人,怎么能上阵杀敌呢,更何况朝中更需要此等人才。”
高太后似有讽意道“是朝廷需要唐国昌还是你苏轼需要唐国昌,增其万人尚不足以抗西夏贼兵,今若少了他,岂不是釜底抽薪,唐国昌是个读书人没错,可是我大宋难道缺读书人吗?你看曾经的宰职吕惠卿不是也在军中吗?”
苏轼道“吕吉甫乃军中副职,长居帅帐,何有性命之忧?”苏轼说这话的时候吕惠卿朝他白了一眼,“这苏子分明是在讽刺我。”苏子又说,“唐国昌久为文工,上阵杀敌实在是强人所难。”
高太后道“若是大宋之士都如苏子这般惜死之人,吾等还在这汴京城里论什么出兵之策?”
苏轼一时无语。
高太后问唐国昌道“唐国昌,你可是惜命之人?”
唐国昌回复“臣不惜命!”
高太后又道“那此次西行,可为左路先锋一员!”高太后说的斩钉截铁,两眼冒光。
唐国昌激动的说“臣不惜命,不畏死,只是希望如若有命归来,希望官家能去我罪责,还我功名。”
高太后允诺“若我大宋为得胜之军,必恕汝之罪;但若兵败,亦当降罪!”。
苏轼则来怒道“怎可将胜败归咎于唐国昌一人!”
高公绘又跳起来欲有所言,高太后急忙阻止“兄你住嘴,还是好好管教你家儿郎,多培养一些如骠儿一样的血性男儿。”高公绘听此言语只得闭嘴。
此时李格非心里还是觉得十分的不妥,唐国昌来汴京,完全是他一手怂恿的,若是唐国昌在战事中丢了性命,他可怎么向历城的唐夫人和唐迁交代呀,遂又出步而言“大娘娘,这唐国昌,乃是有功名之身,亦读兵书无数,在历城即为衙门里官士,今为左路先锋,岂不是只作一步卒,起码为一领五百人的统制。”
高公绘急忙阻止道“大娘娘,不可呀!唐国昌乃是戴罪之人,其对官家及朝中人事必有怨言,若领五百人投敌叛变恐为大患呀!”
众人也纷纷信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唐国昌急忙释疑道“为大宋一步卒,臣无怨言矣。”
高太后道“若是领多了,百官不服,若是领少了,又是人才的浪费,且显得官家不够大方。这样吧,唐国昌就领左路先锋一百人的统制,且看你的造化如何!”
唐国昌拜服,李格非苏轼虽然对此事不甚中意,但是身为臣子却无可奈何。这就算“两不委屈”的决策吧。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苏轼为出征征集粮草和物资:
“粮草十万担,布匹一万段,备用皮革金甲八千套,弓弩两万手,箭矢二十万支,备用长戟三千支,战马八千匹,战车……”等等,苏轼等一一念完。
高太后对这些数字却不是特别感兴趣,真是听得昏昏疲乏,接下来就是去三军帐前举行盛大的出征仪式。众臣纷纷准备移步,高太后却道“三军仪仗,我一妇道人家就不要去军前,以免有伤军威,就让煦儿代我前行,苏子可要照看好我的煦儿。”
赵煦拜谢祖母大娘娘,随后直跨三四个台阶,竟步出得大殿,百官有年事高者,哪里追得上盛气的赵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宋歌声声慢》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