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2/5)
本的掌握。这在需要进行快速机动和重新部署防御的时候,简直是致命的!
德军的铁钳,合拢得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
就在战争爆发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941年6月28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历经数百公里的高速突进,终于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的东郊胜利会师!
这意味着,部署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内的苏联西方面军主力——第3集团军、第10集团军的全部,以及第4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大部,总计约四十个师,近七十万大军,就这样被德军死死地包围在了明斯克以西一个巨大的“口袋”里!这个“口袋”东西长约三百公里,南北宽约一百五十公里,里面挤满了失去指挥、建制混乱、弹尽粮绝的红军部队。
6月28日当天,德军的步兵部队在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攻入了明斯克市区。这座白俄罗斯的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在经历了猛烈的炮击和轰炸之后,陷入了一片火海。街道上到处是燃烧的房屋、被遗弃的车辆和四散奔逃的难民。明斯克这个重要的公路和铁路枢纽,就这样落入了德军的控制之下,也彻底切断了被围苏军向东突围的最后希望,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下一步向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方向的“中路东进通道”,扫清了障碍。
明斯克“口袋”里的战斗,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和抓捕。几十万被围困的红军将士,在失去了统一指挥、缺乏弹药和给养的情况下,虽然也进行了一些零星的、绝望的抵抗和突围尝试,但最终都难逃被歼灭或被俘的命运。
据德军战后的统计,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双重会战中,他们俘虏的苏军人数高达约32万4千人!缴获坦克约3300辆(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因为很多是苏军自行破坏或遗弃的),火炮约1800门!苏联西方面军的四个主要集团军(第3、4、10、13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25万人左右!这是红军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的第一次、也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战略性大失败!
有一些被围的苏军师级部队,在弹药耗尽、粮食断绝、与上级失去一切联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士兵们无谓的牺牲,最终不得不成建制地向德军投降。
而就在明斯克城内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时候,城里的苏联官方广播电台,可能因为通讯中断或者官僚主义的惯性,据说还在按照战前的节目单,播放着“形势一片大好”、“红军正在英勇反击”、“胜利必将属于我们”之类的豪言壮语。这种广播里的“歌舞升平”与街头巷尾的断壁残垣、遍地狼藉形成的巨大反差,无疑是对这场灾难性失败最辛辣的讽刺。
如此惨重的失败,总得有人来背这口“黑锅”吧?斯大林同志可不是那种会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的人。他需要一个(或者一批)替罪羊,来平息国内外的质疑,来为这场灾难性的开局“买单”,也顺便“杀鸡儆猴”,震慑一下那些可能“指挥不力”的将军们。
这个“幸运儿”或者说“倒霉蛋”,很快就找到了。他就是苏联西方面军司令员——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这位将军,也算是一员老将了,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在苏芬战争中也立过战功,在战前被认为是苏军中比较有经验的装甲兵指挥官之一。但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支最精锐、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再加上战前部署的失误和斯大林那道“不准挑衅”的死命令的束缚,使得他在战争爆发初期,几乎是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方面军主力被德军分割包围,最终走向覆灭。′咸-鱼_看`书* *无`错\内′容′
明斯克陷落后不久,巴甫洛夫就被紧急召回了莫斯科。迎接他的,不是安慰和总结教训,而是冰冷的手铐和秘密警察的审讯室。
1941年7月2日,巴甫洛夫及其西方面军的主要领导成员(参谋长克利莫夫斯基少将、通讯主任格里戈里耶夫少将、炮兵主任克利奇中将等人)被正式逮捕。他们被指控犯有“指挥无能”、“玩忽职守”、“惊慌失措”、“丧失指挥权”、“致使大量武器装备落入敌手”等一系列罪名,甚至还被扣上了“反苏维埃阴谋”和“叛国”的大帽子!
审判过程极其草率,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军事法庭很快就做出了判决。7月22日,巴甫洛夫及其主要同僚,被执行枪决!
巴甫洛夫的被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他固然对西方面军的惨败负有不可推卸的指挥责任,但将所有的罪责都归咎于他一个人,显然是不公平的。战争初期的溃败,是苏联战前战略判断失误、军事思想落后、大清洗对军队指挥层的严重破坏、以及斯大林本人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巴甫洛夫,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成了这场巨大灾难的一个“替罪羊”。
据说,在最后的审讯中,当巴甫洛夫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时,他向审判人员提出了一个最后的请求:“请允许我戴着军帽死去。” 这位曾经统帅几十万大军的将领,最终还是希望能以一个军人的身份,来面对死亡。这个小小的细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