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5章 守望莱茵(2/8)
元首命令”的形式下发的,上面有希特勒亲笔签署的批注:“不得更改”。这道命令本身,就扼杀了德军赖以成名、引以为傲的“任务式战术”传统——那种赋予前线指挥官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决策的权力。
那希特勒能听吗,结果被希特勒断然拒绝。
莫德尔元帅的反应更为激烈。曾私下对汉斯·克莱勃斯将军咆哮:“这个计划连一条该死的腿都站不住!”并补充道,“你可以告诉你的元首,莫德尔绝不会参与其中!”(当然,他最后还是参与了)。即将指挥核心突击力量——第5装甲集团军的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同样认为该计划不切实际。他对希特勒糟糕的身体状况印象深刻,私下里认为他就是一个“病人”,其决策已经脱离了军事现实。
面对将军们普遍的质疑,希特勒的反驳,并非纯粹基于军事逻辑,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宿命感和心理战的考量。他不停地援引两个世纪前,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的绝境中,发动奇袭并最终扭转战局的历史典故。他一遍又一遍地,向将军们重复自己1940年在同一地区的辉煌胜利,坚信一次出其不意的大胆奇袭,就足以粉碎那个他眼中“由资本家和布尔什维克组成的、脆弱而不自然的”英美联盟。
这次策划的过程,彻底暴露了德国指挥体系的根本性崩溃。它不再是一场理性的战略对话,自从1944年7月20日,那场针对他的刺杀阴谋之后,希特勒对国防军的传统军官团,充满了病态的猜忌与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直接导致他绕过了像伦德施泰特和莫德尔这样经验丰富的陆军元帅,亲自掌控并微观管理整个行动的每一个细节。
计划的僵化性——那句“不得更改”的批示——正是这种不信任的直接产物,它剥夺了德军几个世纪以来赖以成功的战术灵活性。此外,希特勒对党卫军的偏爱,在资源分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力量的、由党卫军上将赛普·迪特里希指挥的第6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被授予了最好的装备和最宏伟的目标(直取安特卫普),这更多地反映了政治上的偏袒,而非纯粹的军事考量。
这一切,最终造成了一种致命的局面:负责执行计划的将军们,从一开始就对它毫无信心。他们被迫去执行一个他们内心深处认为是“自杀性任务”的计划,这对最高层的士气和决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打击。
为了支撑起这场最后的豪赌,第三帝国刮地三尺,集结了一支成分极其奇特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构成,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全新的“虎王”重型坦克和经验丰富的党卫军装甲师;另一方面,则是那些被称为“国民掷弹兵”的、由“老弱病残”仓促组建的步兵师。
人力资源的枯竭,迫使德国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在7月20日事件后接管后备军的党卫军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像一个疯狂的会计,想尽一切办法搜刮账本上的最后一个人头,最终为阿登攻势凑齐了约45万人的纸面兵力。狐恋文学 醉鑫章結庚辛筷志愿兵的年龄下限降到了16岁,而征兵年龄的上限则提到了60岁。大量富余的德国空军地勤和海军人员,在经过短暂的步兵训练后,被直接转入陆军。伤兵的康复期被大大缩短,甚至连非核心工厂的工人都被抽调出来,发给他们一支步枪,送上了前线。
这些新兵,被编入了所谓的“国民掷弹兵”师。这些师团,是标准步兵师的“经济版”,员额严重不足,但为了弥补经验的匮乏,配备了大量的自动化武器,如革命性的stg 44突击步枪。然而,武器终究无法取代训练和士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彻头彻尾的、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
攻势的矛头,则是由从东线抽调回来的、经验丰富的国防军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师组成。他们被优先配发了新生产的坦克和装备。即便如此,即便是装备最好的师,其车辆的保有量,也往往只有编制的80。后勤保障更是一场噩梦——一个师里,竟然有多达六十种不同型号的机动车辆,这让修理和零件供应变得几乎不可能。而负责在南翼进行防御性牵制的第7集团军,在最初的计划中,甚至没有分配到一辆坦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整个宏伟计划最致命、最无可救药的弱点,在于燃料。
盟军持续的战略轰炸,已经将德国的合成燃料工业,炸成了一片废墟。德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为这次攻势仅仅储备了约2000万升的汽油。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多,但对于一支庞大的装甲集团来说,只够维持大约六天的激烈战斗,并且,这远远不足以支撑装甲部队一路风驰电掣地打到安特卫普。
因此,整个计划的成败,完全寄托于一个巨大的、近乎天真的赌注之上:必须在进攻的途中,完整地缴获盟军的大型燃料库。这便是整个“莱茵守望”计划的“阿喀琉斯之踵”。
果不其然,在战斗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