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6章 维斯瓦河的雷霆(1/7)
上一回咱们说到,在1944年的凛冬,希特勒孤注一掷,将他最后的精锐装甲预备队,全部砸进了西线的阿登森林,企图重演1940年的辉煌,一举将盟军赶下海。-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这场被称为“突出部战役”的豪赌,在最初确实让盟军大吃一惊,手忙脚乱。但在美军于巴斯托涅和圣维特等关键节点的顽强坚守、巴顿将军那堪称奇迹的战略大挪移,以及天气放晴后“雅宝”们(盟军战斗轰炸机)遮天蔽日的空中打击之下,德军的攻势最终被彻底粉碎。
这场失败,对第三帝国而言是致命的。它就像一个输光了本钱的赌徒,在最后一把牌局里,押上了自己仅存的房子和地契,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它化为乌有。德国在西线的最后一点进攻能力,被彻底耗尽。
然而,这场在西线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血腥大戏,却无意中为东线一场规模远超于此、也更具决定性的风暴,创造了完美的条件。正当希特勒将他所有的注意力,和他最后能打的几张牌,都投向西边时,他完全忽略了,在他东边那片看似平静的冰封雪原上,苏联红军这头巨熊,已经悄然举起了它那足以拍碎一切的巨掌。
从1944年夏末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结束,到1945年1月的这四五个月里,东线的维斯瓦河前线,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死一般的沉寂。这种相对的平静,并非德国国防军恢复元气的标志,而是一个致命的幻象,它掩盖了德军在战略上的彻底破产。
然而,这种表面的稳定,却让远在柏林地堡里的最高统帅部,产生了一种极其危险的错觉。他们天真地认为,东线已经被暂时稳住,可以放心地抽调最后的精锐力量,去西线发动那场阿登战役的豪赌。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片沉寂的真相是,苏联红军正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行动暂停。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正在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像一个勤劳的蚂蚁帝国一样,夜以继日地将海量的兵员、坦克、火炮和堆积如山的物资,通过脆弱的铁路网,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那雷霆万钧的最后一击,积蓄着毁天灭地的力量。
德军领导层对这种沉寂的灾难性误读,将他们自己,稳稳地引向了最后的战略绝境。这片宁静,不是暴风雨后的平静,而是海啸来临前,那令人不安的、诡异的退潮。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德国战争机器内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尽管面临着盟军日夜不停的战略轰炸,德国的军工生产,在阿尔伯特·施佩尔的领导下,在1944年末期依然创造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记录,例如在9月份,一个月就生产了3000架战斗机。
但这,只不过是徒劳的垂死挣扎。这些崭新的武器,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发挥任何作用。盟军的轰炸,已经将德国的合成燃料工厂炸成了一片废墟,导致了灾难性的石油短缺。没有燃料,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与此同时,前线那如同黑洞般巨大的人员伤亡,使得经验丰富的老兵,几乎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仓促征召、训练严重不足的“人民掷弹兵”和十几岁的少年。在1944年的最后四个月里,德国征召了超过150万新兵,但他们大多被用来组建新的、虚有其表的师级单位,而不是补充到那些真正久经战阵的部队中去。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一个拥有着先进武器,却无法有效使用的军队。德军有枪,却缺少能熟练使用它们的人;有坦克,却缺少能熟练驾驶它们的老兵和能够驱动它们的燃料。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优劣,更取决于人、后勤和最高领导层的智慧。在这三个关键的方面,苏联红军,都已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压倒性的优势。东线德军这头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巨熊,正无力地趴在深渊的边缘,等待着那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推。
在维斯瓦河东岸的森林里秘密集结的苏军士兵,只要天气晴朗,他们就能隔着宽阔的河面,望向西岸。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沉默的死亡之城。华沙,这座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波兰首都,此刻只剩下残垣断壁和无声的废墟。
1944年夏末秋初的华沙起义,是理解1945年1月苏军攻势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充满血腥味的背景。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悲剧,更是一场极其复杂的政治博弈,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波兰,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
这场起义,由效忠于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国家军”领导。他们计划在德军败退、苏军即将兵临城下之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的首都。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也极其悲壮的计划,其核心目的,是向全世界,特别是向斯大林本人,高调宣示:波兰有能力自我解放,其合法的统治者在伦敦,而非莫斯科。然而,这次起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色彩,因为它并未与即将抵达城下的苏联红军,进行过任何有效的协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