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8章 雅尔塔的秘密交易(2/5)
伤亡人数,从数十万,到接近五十万。
刚刚结束的硫磺岛战役,让这些冰冷的数字,变得无比真实和恐怖。在这些小岛上,日军近乎疯狂的、玉碎式的抵抗,和美军付出的惨重代价(硫磺岛阵亡近7000人),让华盛顿的每一个决策者,都感到不寒而栗。情报显示,日本已经在九州,集结了超过90万军队和近万架“神风”特攻队飞机,准备进行最后的、血腥的本土决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苏联出兵,从背后,猛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被华盛顿的军事和政治高层,视为能够迅速结束战争、挽救数十万美国年轻生命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斯大林一开口,便直奔主题。他靠在沙发上,平静地说道:“苏联在何种政治条件下,将参加对日战争。他说,他已就此问题,与哈里曼大使,进行过一次会谈。”
这句话,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去年12月的那次关键会晤,并强调了:这并非一场新的谈判,而是对既定议程的最终确认。
罗斯福的第一个让步,来得迅速而彻底。当谈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时,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答道:“关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在战后归属俄国一事,将不会有任何困难。”
“不会有任何困难”,这句斩钉截铁的措辞,清晰地暴露了他急于达成协议的迫切心态。这并非天真的表现,而是一个清晰的战略信号,意在告诉斯大林:“我是来做交易的,让我们直接谈重点,不要浪费时间。”
接着,讨论转向了不冻港和满洲铁路的问题。这涉及到另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利益。罗斯福为大连港,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直接从中国租借,二是在国际委员会的管理下,将其变为一个对所有国家开放的自由港,并表示,他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对于中东和南满铁路,他也提出了两个选项:由苏联直接租用经营,或由一个中苏联合委员会,共同经营。
此时,斯大林抛出了他那早已精心准备好的、完美的政治托词。他解释说,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他和莫洛托夫同志,将很难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何俄国要参加对日战争。”他声称,苏联人民完全理解对德国的战争,因为那威胁到了苏联的生存,但他们不会理解,为何要与一个“没有给我们带来大麻烦的国家”——日本,去开战。
当然,他这就是装出来的姿态。事实上,斯大林此时内心对对日作战早已跃跃欲试。要知道,早在几十年前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和日本就曾为争夺东北亚的利益而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激烈冲突。那场战争最终以沙俄海军在对马海峡遭到日本海军毁灭性打击而告终,不仅让俄国丢掉了远东的战略主动权,更被视为斯拉夫民族的一大奇耻大辱。
想象一下——作为一个自诩为欧洲列强的大国,竟然在战场上被一个亚洲的小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颜面尽失,这种耻辱在整个俄国上层久久挥之不去。就好比学生时代,班里的“恶霸”被一个一向安分守己、沉默寡言的“乖学生”当众痛打了一顿——你说,这以后他还怎么在班里抬得起头?
斯大林当然清楚这一仇未报,苏俄的脸面便始终蒙着一层羞辱的阴影。?第[?一(-看^2书£网¥ `?追£最]§新o?章¢#节{如今借助反法西斯战争的名义,借盟国之手打开远东战场,对日复仇、夺回旧日荣光,可谓天赐良机。他表面镇定,实则已暗藏锋芒。
在会谈中,罗斯福反复强调他的一个掣肘,或者说,是他为自己向中国主权做出让步,寻找的一个台阶:“他还没有机会,同蒋介石元帅讨论此事”,并且抱怨说,任何告知中国人的事情,“不出二十四小时,就会为全世界所知”。
斯大林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步步紧逼。他说:“如果能带着一份由三强商定的书面条件,离开这次会议,那将是非常有益的。”
罗斯福几乎没有犹豫,立刻表示:“他认为这可以办到。”
这次密会,与其说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谈判,不如说是一场冷酷交易的、正式的签约仪式。罗斯福是在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来“购买”苏联的几十个师,以换取美国士兵的生命。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的那份、触目惊心的伤亡预测报告面前,遥远的满洲的未来归属,显然,已经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原则性的谅解之后两天,2月10日下午,一场关键的、却常常被历史忽略的外交交锋,在哈里曼和莫洛托夫之间展开了。它揭示了苏联在获得原则性同意后,试图在文字的细节中,进一步扩大战果的、经典的谈判策略。
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了一份由苏方起草的协议草案。这份书面文件,暗藏玄机。其条款,比两天前斯大林与罗斯福口头商定的内容,又更进了一步。草案中,提到苏联对旅顺港的“占有”,而不仅仅是“租借”;并暗示,苏联将单独控制满洲的铁路,而非罗斯福所提议的、由中苏联合委员会“共同经营”。
这是对既有条款的一次重大的、悄无声息的升级。
然而,哈里曼,这位比罗斯福更强硬、也更具疑心的谈判者,立刻识破了对方的意图,并予以了坚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那些事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