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45章 早餐众生相与盐枭大业(2/3)
绍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来,这东西并非王月生按后世概念理解的透明胶状虾冻,反而是粗粝块状,无现代虾冻的晶莹剔透;口感咸腥粗糙,需煮化后食用,非直接冷食。是渔民将活虾去壳去肠泥,取虾头、虾尾及虾肉捣碎成糜;加入抚仙湖沿岸盐井所产粗盐与少量白酒,揉搓去腥;将虾糜装入鱼鳞编织的漏网,悬挂于通风处沥水。虾糜静置数日后,盐分析出虾体胶质,形成半固态块状物,称为“虾冻”;虾冻呈灰白色,质地类似粗布,需敲碎后煮化使用。
虾冻切碎后加入野菜汤、腌菜汤中提鲜,是盐工与渔民的廉价蛋白质来源;盐析出的虾冻胶质被晒干成块,捣碎后外敷治疗渔民晒伤或皮肤溃烂。虾冻制作成本低廉,渔民将无法售卖的小虾加工为虾冻,弥补抗浪鱼等经济鱼类歉收时的食物缺口。很多盐商将虾冻作为“盐工特供”发放,每斤虾冻配给盐工抵作半日工钱。虾冻的盐分含量高达20%,便于长途运输,马帮常将其与普洱茶饼捆绑贩运至滇南。
王月生听了,自嘲地一笑,并不以为意,反而是对者黑嫫提到的抚仙湖盐井产生了兴趣。首先,是在他记忆中,抚仙湖一带并非云南重要产盐区,他记忆中的有名的盐井分别是:
黑井(后世禄丰县):以黑盐着称,产量占全省半数以上;
白井(后世大姚县):产白盐,质地细腻;
乔后井(洱源县):滇西最大盐矿;
磨黑井(普洱市):滇南盐业重镇。
第二,王家的盐矿一直是大伯那一房的子侄执掌。其实,除了广东和香港、南洋一带的医药产业是他这一房控制,王家的其他产业都是在他的叔爷,也就是云南首富王炽这一房名下。虽然各房都要按照成例,向“公中”,也就是族里交钱,但他非常不适合亲自去查看叔爷那边的产业,哪怕是为了调研。保持应有的边界感,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可以跟叔爷和大伯这边相处融洽的共识。所以,他还真的不太了解家里的盐矿是怎么经营管理的。
第三,盐和盐税在后世中国人心目中几乎毫无概念。但在封建时代的中国,盐和盐税却是老百姓和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敏感的事物。历代民间造反势力中,大盐枭的身影不绝于史,而前世王月生这一路,盐贩的身影不绝于路,即可知这里面牵扯到了多大的利益。
他在后世调研过,盐税与鸦片税、田赋并称清朝末期“三大政”,是清廷维系边疆统治(如镇压缅北起义、缅甸勘界)的“救命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云南盐税更被用于支付庚子赔款。清代盐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约15%-20%,云南作为边疆省份,盐税虽不及沿海省份,但仍是中央财政的重要补充。1900年前后,云南盐税年收入约60万两白银,其中约30%解缴中央,用于边防军费、外交支出及官员俸禄。
云南财政70%依赖盐税、铜矿税和鸦片税。盐税支撑省内行政开支(如驿站维护、学田经费)及公共工程(如滇越铁路前期勘测)。盐税收入成为地方督抚与士绅争夺的焦点。例如,昆明盐道衙门与迤东道(驻曲靖)因盐税分成比例多次爆发冲突,甚至引发前年短兵相接的“盐税兵变”
官府推行“盐引制”,通过垄断盐引销售攫取暴利。例如,昆明“同庆丰”商号以每引(200斤)1两白银购入盐引,转售盐商时加价至5两,差价用于官员“养廉银”。盐贩贩卖私盐利润高达官盐3倍(官盐成本5文/斤,私盐成本2文/斤)。滇南盐枭常武装贩运,如今年澜沧江私盐案中,盐枭李二狗率众劫走官盐300引,官府仅追回30引,余下盐斤流入黑市。
盐矿主需向官府缴纳“矿税”(按产盐量3%征收),同时贿赂盐道官员换取开采权续期。例如,抚仙湖盐商周炽昌为延长盐田租期,向昆明盐道行贿5000两白银,却仍被强制改为官营。今年清廷推行“盐业国有化”,强行低价收购私营盐矿。盐矿因规模小无力抵抗,多数被迫关闭。
这个利益链条中最底层的盐工日薪仅铜钱30文(约合米1升),盐矿主却将盐工伤病成本转嫁给官府。5年前抚仙湖盐工罢工,矿主以“官府禁雇”为由拒绝赔偿,盐工被迫带伤下井。盐工组织“锅盐会”,以怠工、毁坏工具抗议。两年前安宁盐矿工围攻矿场,要求“每日加薪5文”,遭清军镇压,死伤20余人。部分盐工将官盐私卖换取粮食。盐工月均偷售50斤盐,收入可购米3斗,远超其工资。盐枭则压低收购价,盐工被迫以半价出售私盐。今年年昆明黑市盐价12文/斤,盐枭仅付6文给盐工,差价用于贿赂官吏。
官盐因高税负质次价高,如抚仙湖官盐含硝量超15%,煮汤发苦,民众转向私盐或替代品,如腌菜、酸木瓜。今年昆明盐市私盐占比达40%,官盐库存积压。盐工贫困化催生民变。后世历史上,明年东川盐矿工将举行暴动,焚烧盐局并高呼“不杀盐官不罢休”,清廷调滇军镇压,死伤逾百人。盐枭与团练武装化。滇南“盐兵”(私盐贩子组成的武装)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