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小章(1/1)
唐二姐常年干农活,力气是有的,她一边说,一边打横把周立行抱起来,就像是抱小娃子那样,眼泪直往周立行的脸上滴落。*s^h-a.n,s.h!a+n?y¢q¨.~c!o¨www.
“你都十二岁了,才跟我家九岁的四娃子一样重,你这样出去外面,我咋个放心得下……”
周立行没说话,他闭上眼睛,假装自己是个奶娃子,还在母亲的怀抱里。他记不得父母的样子和味道,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妈妈的姐姐身上,给自己留一个母亲的印象。
“人各有命。”周立行挣脱了怀抱,跳到地上,向姨妈挥手告别,“以后混出名堂了,逢年过节会带上礼去看望你。”
唐二姐上前两步,将个小钱袋塞进周立行的怀里,“这是从我嫁妆里拿的钱,你就当是家婆给的,收下。一定要好好的啊,姨妈盼着你好好长大……”
周立行没有推脱这个小小的布钱袋,他郑重地点头,“我会好好活的,有缘再会。\e^x?i·a?o`s,.-c-o!m?”
此刻的他尚且不知,他无缘再和亲人相会,但他确实做到了他的承诺,无论境遇如何,都好好的活下去。
小小的他在这个冬日,在四川军阀混战未定、各自划分防区的1932年,走向了他乱世中刀口喋血、得失难量的未来,开启属于他凄凉也温暖的传奇人生。
第3章
曾属上川南道的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在那高山往平原陡下的青衣江中游,七山二水一分田,田地集中在沿河平坝的洪川镇。
洪川镇的周家曾是洪雅县最显赫富庶的家族,明清两朝出过文状元和武状元,良田千亩佃户成群。到了清末,一代代的当家人吸食鸦片,卖田卖地,族内人心不齐,分房分家,不同房辈之间矛盾不断;到后来,竟是连自家人也卖,迅速没落了。.1-8?6,t¢x,t′.\c?o¨www.
现如今,整个洪雅县最有钱有势的家族,是柳江镇的曾、张、杨、何四大家族,民间有俗语“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张家的丫头子、何家的谷子”,说的是曾家的房子多,杨家的官多,张家的丫鬟漂亮,何家的田地粮食多。
柳江镇的兴起,离不开场镇上的码头。那年头陆路蜿蜒不通,各地山匪众多,水路反而更受青睐,毕竟船比车更能装东西。从柳江镇的水路,可以入青衣江,到乐山三江汇流,再下三峡,进长江,最终汇入上海。
周立行心里憋着一口寒气出了门,却也没想好要去哪里、要怎么过活,从舅舅家出来,暂时落脚在柳江镇的码头上。
幸好川南洪雅气候温和,冬天只要不往山上走,便鲜少下雪;常年绿叶的林子和落叶树木混杂,植被丰富,柳江镇往高山上走一些,各类动物种类也多,只要掌握了捕猎的技巧,寻得到暖和避风的角落,是不至于冻死饿死的。
再不济,顺河而下,止戈场镇和洪川场镇都有大码头,左右不过找这些人口稠密地方的大户人家做些工,有口饭吃,有个屋檐遮风避雨睡觉,不惹事不打架,总能活下去。
但此时正值冬日,沿河的杂草上都蒙着薄霜,山货早都收罢,木材也扛不出来,曾家码头船运停了,往日里热闹消散,便显得有些寥落。
原本打算继续在码头当小工的周立行没了着落,只能在柳江场镇上晃荡。
柳江场镇上乞儿不多,周立行也不去与那些孩子争,他沉默且勤快地想起了自己的办法。
他用竹编的鱼篓装些蚯蚓,赤脚插进花溪河冰冷刺骨的水里去捕鱼,再用鱼到镇上饭馆换些剩菜饭吃,又以帮店家洗碗擦桌子的代价,晚上歇在了店外炉子旁。暂时算是能吃饱睡暖,十几日下来,他甚至没有动过身上的小钱包。
冬日里难得一见的晴天,周立行在青石板老街的墙角蹲着晒太阳,听旁边茶馆里的人谈天论地。今日里茶馆似乎来了一些外地人,口音有些浓厚,大家终于不再嚼着四大家族的八卦,转而讲着一些周立行听不太懂的话,甚是慷慨激昂。
“……那狗日的小日本占了东三省还不罢休,又切打上海,十九路军血战了一场,打不赢啊,嚯哟,南京那边竟然答应要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
“……外面的蒋老大非说啥子“攘外必须安内”,要先打那群□□……”
“……外头看样子是越来越乱,不过好在我们四川内部差不多要斗平了,混战这么十来年,防区都划得差不多了,这要是斗出个老大嘛,以后就太平了吧……”
周立行抠着多日没洗有些发痒的头皮,心中烦闷,本来是想听听哪家人冬日里开席办酒需要小工,哪晓得这些走南闯北的商客们尽讲些听不懂的废话。
周立行站起来,决定还是去河边守鱼篓子算了,此时一旁的小路上走来一个算命先生。
不想错过《野草生西南[年代]》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