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女子禁考,别想科举逆袭(2/2)
、长年备考支出。家族若不是中产以上,根本无法支持一个子弟长期备考。女子既不被鼓励,也得不到资源,如何能突破重围?
即使“宫廷钦点”,也难逃舆论攻击。个别小说设定中,女主“才名远播”,被皇帝“钦点为官”,跳过考试,直接入仕。这种设定极不符合古代礼制,也极易引发社会反弹。
古代讲究“名正言顺”,科举制度是确保任官合法性的根本渠道,凡越制用人,都会遭遇强烈反弹。宋代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都备受攻击,何况一个“无考试资历”的女子被钦点为官?无论多才多艺,社会根本无法容忍。
类似的设定若发生在现实中,极可能引起官场排斥,甚至逼迫退隐。像历史上的“太监干政”都能引发轩然大波,更何况是女子入仕,这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儒家秩序下,是不可容忍的“僭越”。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理学兴起,朱熹体系中的“三纲五常”“女四书”牢牢将女性角色钉死在家庭与后院。
《女诫》《内则》《列女传》等妇训读物广为流传,女子被教育“相夫教子”、“贞静贤良”。一旦女子显才露面,往往被讽为“淫奔不节”。清代乾隆年间甚至设专门机构审查女性诗文是否“有悖妇道”。
更严重的是,明清时期广泛设立“贞节牌坊”,夸赞那些为夫守节、为父守孝的女子,而对于有事业心、有抱负的女性,则持压制、侮辱态度。礼法压顶,才情也成枷锁。在这样高度束缚的社会中,“女子考科举”比登天还难。
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女性社会流动主要依靠婚姻,而非考试。所谓“女嫁良人旺三代”,女子能否逆袭,大多取决于嫁的对象。
例如,清代江苏才女沈善宝,文采斐然,却只能寄人篱下,依附夫婿王士禛得以成名;而王夫之之妻谢氏、纪晓岚之女纪端芳,哪怕学识不俗,也只能“才为闺誉”,绝无入仕之路。
无论是成为“名士之妻”还是“文坛伴侣”,女性“逆袭”的路径都不靠考试,而靠婚配与家族联姻。在制度性不平等的古代,这种格局根本无可撼动。
在小说里,女子可以靠智慧、勇气、变装、作弊闯进科举考场,一路披荆斩棘、高中状元、封侯拜相。但历史并非童话。
从制度封锁、身份审核,到教育资源、社会舆论,再到礼教文化、性别秩序,女子与科举之间始终横着一堵厚厚的墙。现实世界没有捷径,没有金手指。历史的复杂与沉重,远比一场考试更值得书写。
倘若真想描绘女性逆袭,不妨从现实结构出发,从她们如何在缝隙中争得一席之地写起,而不是虚构一场从未存在过的“女科举”幻梦。毕竟,历史不会为爽文让路。
不想错过《历史不是爽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