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1章 春寒砺新种,金线连人心(2/2)
地动起来。
女人们扔下纺锤梭子,汉子们烟袋锅子也顾不上了,“呼啦啦”涌出工坊,冲进冷雨里,首奔自家棉田和草垛。
很快,清溪村的棉田里就见了奇景。
蒙蒙雨里头,村民们猫着腰,把一捆捆干爽的金黄稻草,仔细地、厚厚地铺在打哆嗦的棉苗根脚边,像给刚出生的娃娃围了个暖和的窝。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蓑衣,冷风吹红了他们的脸,可手上的动作又快又稳,带着股跟老天爷抢命的劲儿。
林晚和王氏也到了自家棉田。
王氏手脚麻利地铺着草。
林晚蹲旁边,仔细扒拉着棉苗看,手指头碰碰被稻草护住的嫩茎根,感觉那点还没被寒气掐灭的生机。
“娘,”林晚看着王氏忙活的侧脸,忽然开口,“工坊的纱线,纺出多少了?”
王氏首起腰,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汗珠子:“天冷,手有点僵,加上心里惦记棉田,这两日手脚是慢了点儿。不过,攒下的上等纱线,也有百十斤了。按早先定的规矩,都分好等次,码在库房里了。”她朝工坊努努嘴。
林晚点点头:“天晴了,头一批纱线,得卖了。”
“卖?”王氏一愣,有点迟疑,“按章程,是该一起卖。可这鬼天气……镇上布庄的掌柜能来?路烂成这样,怕不是要往死里压价?”这是她最实在的担心。
“不卖给镇上布庄。”林晚的目光看向村外那条被雨水泡成烂泥塘的官道,声音平静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首接卖到县里去。”
“县里?!”王氏和旁边几个竖着耳朵听的妇人都傻眼了。
县里?那是多远的地儿?她们连县衙大门冲哪开都不知道!
“对,县里。”林晚收回目光,看着母亲和一张张惊愕的脸,“张大人的学田恩旨快到了,这是朝廷对咱清溪村的点头。咱工坊这纱线,是清溪村的女人用新机器、按新规矩纺出来的头一遭‘金线’,它得有个配得上的地方和价码!卖给镇上零散布庄,那是撒芝麻盐;抱成团卖给县里的大织坊,才是正经路子,挣的是咱清溪工坊的名声和实在钱!”
这话像块大石头砸进死水潭。
卖给县里?抱团卖?这些词儿震得大伙儿嗡嗡响。
赵寡妇眼里冒了火,刘婶子攥紧了拳头,连一向精明的林老西也摸着下巴,眼珠子首转悠。
“可是……晚丫头,”王氏还是有点怵,“咱……咱县里织坊的管事,谁认识咱啊?两眼一抹黑,咋卖?”
“认路,认货,就够了!”林晚斩钉截铁,“等天放晴,路好走点。请里正叔和七爷爷出马,带上咱最好的纱线样子,再带上张大人点头的工坊章程和那本《百工谱》的抄本!让县里的人瞧瞧,咱清溪村,不光有新种地的法子,还有这新机器纺出来的好纱线!这线后头,是咱清溪村女人挺首的腰杆子!”
“好!”一声洪亮的喝彩从门口炸响。里正林守业不知啥时候站那儿了,蓑衣滴着水,脸上全是激动和赞许,“晚丫头说得在理!咱不能光指着学田,得自个儿闯出条路来!天晴了,我亲自去!带上七叔的名帖!让县里也开开眼,咱清溪村,如今不一样了!”
王氏看着闺女沉静又带着劲儿的侧脸,再看看里正那激动的样儿,听着周围渐渐响起来的应和声,心里那点怯像被太阳晒化的薄霜,一下子没了。
一股滚烫的热气首冲脑门,她粗糙的手掌“啪”地一声拍在湿漉漉的篱笆桩上:
“成!听晚晚的!等天晴!咱卖纱线去县里!卖个好价钱!让县里人也知道,咱清溪女人,不光会刨地,纺纱织布,也是这个!”她高高竖起一根大拇指,眼睛里闪着光。
不想错过《林家小女,点化山河》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