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章江瞻蒙冤孝文亲(4/6)
眼前的事是明摆着的,他江瞻还有何话可说。”冯太后催逼,“皇上传旨杀吧。”
“女子一方业已出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该怎样惩罚,那是佛门自己的事,与我们无干。”
孝文帝一听冯太后的口吻,就是要保她的侄女无事,心中便觉不平,心一狠牙一咬:“如果要杀,奸夫与同罪,一起处以死刑。”
“月清不能死,她巳身在佛门,自有佛法相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家人也是大魏子民,理当同罪同惩,不能宽恕。”
冯太后脸色都变了:“皇上,怎么你长大了,也会同哀家顶嘴了,我就不信你还能反天不成!”
“皇祖母息怒,其实且不论江瞻此事有否原因,便果真是他的过错,也罪不至死。况且他为官有功,当网开一面,将他革职为民。”孝文帝提出个折中方案望皇祖母恩准。”
冯太后这是第一次在大魏国,没能自己独断专行。她还有些不甘心:“还要加上一句,永不续用。”
“遵旨,就永不续用。”
瑶光寺的一场危机算是化解了,但在孝文帝与冯太后二人的心中,都系下了一个死结。冯太后原本说过,待到孝文帝十八岁,就还政于他。而如今她再也不提这个话茬了,好像压根就没这回事。而孝文帝心里也明白,这是皇祖母对他不满的表现。他终朝每日小心翼翼,防备着随时可能被废黜的可能,也时时处处防备着,不要被毒死,不要被刺杀。二人表面上相敬如宾,但内心中的鸿沟已是不可逾越。这段时间,朝中的政事只是推着办,并无大的改革方案出台。冯太后想抓孝文帝失政的把柄,也始终抓不到,在这种相互防范的气氛中,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到了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一病不起。
孝文帝衣不解带侍奉汤药一个月,冯太后不治身亡。他按照汉人礼仪,守孝服丧。由于过度悲痛,开始三天粒米未进。后来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方才仅仅食用少量的白米粥。直到把冯太后安葬,他一直都是秉承汉家礼仪行事。这位年轻有为的帝王,自五岁登基,直到二十四岁才得以亲政,这条路确实是够漫长的。
孝文帝亲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冯仁驱逐出皇宫。应该说他还是个仁慈的皇帝,并未对冯仁处以极刑。之后,他又将蒙冤被屈的江瞻接回朝堂,官复原职。接着,他在朝堂上宣布,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兴儒学’在中书省设孔子像,并亲自祭拜。要求在朝中讲官话时用汉语,官员百姓一律改穿汉服。将鲜卑姓氏全都改为汉姓。他自己带头更改姓氏,因其小字为元宏,就将拓跋之姓改为元。他在朝会上说:“汉人先进,为何不学,鲜卑人不能故步自封。不改革不汉化,就将被淘汰和抛弃。”
孝文帝倡导的改革,在平民百姓中得到了拥护,而在鲜卑贵族里,却遭遇了强烈的反对。由于他皇帝大权在握,反对者还未敢公开抵制,但是在迁都一事上,反对的声浪突然爆发了,这是对整个改革的总反击。
北魏自立国便建都平城,那时战马、兵器、兵员,全要倚仗平城的供给。随着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强大、疆域的拓展,平城显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政治需要。而集聚在孝文帝麾下的诸多汉人大臣,无不把目光对准了曾为多个朝代国都的洛阳。它地处中原,便于魏国对北半个中国的全面统治。向南也便于对割据江南的齐国的进攻。就北魏的国情而言,向南迁都则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否则北魏只能蜷缩于北方,难以构成统一中国之势。经过权衡利弊,孝文帝下决心要迁都。
又是一个炎炎热天,没有一丝凉风,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不停地袅起水蒸气。树冠全都聋拉起脑袋,大黄狗趴在房荫下,张着大嘴喘着粗气。太华殿几乎被晒得冒出油,它在烈曰下也显得没有了往日的生气。但是,太华殿内,却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乱作了一团。孝文帝和他的臣子们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今胜负还难以预料。
孝文帝显然是发火了:“国家社稷是朕得自祖先所传,开疆拓土是朕的责任,兵伐南齐是朕多年的夙愿,难道你们想要朕在历史上留下无能的骂名吗!”
任城王元澄一向是孝文帝的同盟军,而今他却带头站出来反对:“万岁,江山社稷是属于万岁所有,但我们作为臣子,也在享受着江山带来的种种利益,为此臣等也爱江山。眼下我军充其量只能和南齐打个平手,何况南齐是以逸待劳凭险固守,因之我军暂时还没有必胜的把握。明知不可为而硬要为之,岂不是撞大运。而作为臣子明知不能取胜而噤声,岂不愧对国家、百姓和自己的俸禄。万岁,为国家计,暂且不可发兵。”
殿上的大臣大多赞成任城王的观点,认为对南齐的讨伐不是时机,孝文帝的意见被否定了,他心情极坏地回到了后宫。
李昭仪迎上来察言观色后,淡淡地说万岁,定是在朝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北魏孝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