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章江瞻蒙冤孝文亲(5/6)
不愉快了,可否说与妾妃听听。”
“朕今日气的是,任城王本是朕所依靠的肱股之臣,竟然带头反对朕的南征大计,闹得朕难以下台。”
“这就要看万岁决策是否正确,讨伐南齐是否合乎时宜。若万岁决策原本有误,任城王反对自然有理。”
“其实,今日朕所做就是明修桟道,暗度陈仓。”孝文帝解释,“朕就是因为文武百官尽皆反对迁都,而伪称南下伐齐,可是这些大臣们竟然还不给朕面子,还是口调一致地反对。”
“万岁’这就是您的不是了。”李昭仪耐心地引导,“既然任城王一向拥护陛下的决策,为何不事先与他通气,让他带头支持陛下的意见。妾妃相信,圣上同任城王说清楚意图,他一定上朝为陛下冲锋在先的。”
“爱妃所言有理,此事确实不怪任城王,怪只怪朕事先未与他讲明白。”孝文帝向外就走,“待朕补上这一课。”
顺子跟在孝文帝身后:“万岁爷,可要奴才去给任城王传旨?”“你这个猴奸的奴才,怎么凡事都想到朕的心里。看来你这种人身边留不得,得把你打发了。”
“万岁不会舍得奴才离开的,因为奴才已经了解万岁的习性,用着方便。”顺子边走边说,“是让任城王到御书房见驾吧。”
“你呀,说你胖你还就喘上了。”孝文帝走进御书房,“都让你猜对了,朕已无话可说。”
任城王诚惶诚恐地走进御书房,双膝跪倒:“万岁,臣元澄见驾,请万岁治臣大不敬之罪。”
“罪在何来?”
“臣不该带头反对讨伐南齐,致使万岁的战略决策夭折。”“怎么,如今你知罪了?”
“路上,臣听顺子公公提起,才知万岁意在迁都,是臣不该带头反对,实在是罪该万死。”
孝文帝白一眼顺子:“知错就好。任城王,我朝国力日渐强大,而讨伐南齐乃迟早之举。迁都洛阳,便于国家发展和对全国的管辖,你身为柱石重臣,自当为朕左右臂,助朕理好朝纲。”
“臣此后定与万岁一心一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元澄也举例说,“东周与东汉,正是在洛阳才强大起来的,我大魏国迁都洛阳,定可实现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
孝文帝感到高兴,并分外倚重他:“任城王,北方人,特别是达官贵戚,他们都因循守旧,表面上赞成变革,骨子里抵制反对,使朕分外忧虑。”
“万岁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凡一件新事物,有人反对很正常。但是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办非常之事。”元澄给予坚定的支持,“只要万岁认为是正确的道路,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鲜卑人改姓,阳平王不也反对吗,但他现在不也姓元了。”
“好,朕有任城王鼎力相助,何愁不能创立丰功伟业。”孝文帝坚定了实施改革的信心。
太和十七年〈49),孝文帝不顾一半大臣的反对,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经过十数口长途跋涉,终于在当月九日到达了洛阳。由于一路上秋雨连绵,行军异常艰苦。到达洛阳后,将士们已经是疲惫不堪。孝文帝依然骑在马上,身披铠甲,高声传令:“大军继续南进。”
阳平王和众多鲜卑贵戚一同跪在马前:“万岁,这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将士们体力不支,不宜南进作战。”
孝文帝绷着脸:“南下灭齐,乃朝廷大计,已至洛阳,焉能止步于此,伐齐之计,绝无更改。”
众鲜卑大臣和王室成员,在元澄的带领下,啼泣恳求:“万岁,我们实在行走不动,再若进军,只怕要死在途中。”
“咳!”孝文帝打个咳声,“看你们说得可怜,朕也于心不忍。只不过这南征耗费许多银两,钱也不能这样空空靡费。既不能南下,朕曾提议过迁都,而今恰在洛阳,那就迁都。”
“啊!”文武百官都大吃一惊。
任城王率先表态万岁,臣宁愿迁都,也不愿南下作战。”
他这一说,众鲜卑大臣纷纷响应,他们明白,迁都总比打仗要强。作战说不定就会身死,而迁都只不过换个地方住。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同声回答:“万岁,我等情愿迁都。”
孝文帝用马鞭一指:“同意迁都者站到左侧,反对者站在右侧。朕看支持迁都者众,便不再南下,否则继续南征。”
以任城王为首,大家全都纷纷站在了左侧。人们实在不愿再南下打仗,左侧的人越来越多。以阳平王为首的反对派,都在盯着阳平王的马首。阳平王一看大势已去,也纵马进人了左侧。至此,迁都洛阳这一北魏最重大的决策,就这样在孝文帝的精心谋划下实现了。
孝文帝看看户部尚书李冲:“李大人,你是专管钱粮的,朕就命你督建洛阳,可否?”
“圣上旨意,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北魏孝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