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 幼年勤耕耘(3/4)
红纸,有的是洒金的对联纸,上面闪着繁星般的金光。乌黑锃亮的字迹,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松烟香味。门楣上,飘着五彩缤纷、刻成吉祥花纹的“过门钱”。迎着大门的影壁墙上贴着斗大的“福”字,下缀草幅小贴,写着“出门大利”、“迎门见喜”、“福如东海”、“吉星高照”等文字。这一切无不是迎接鼠年的到来。
范晔虽对爆竹有感,但觉春联更为有趣。他舍去和小朋友们玩耍的快感,挨家挨户地欣赏起门上的对联来。
看着看着,范晔不由得摇起头来。有一些祈福祈财、祈子祈禄等一厢情愿的联语,使他十分厌恶。像“福禄喜寿”、“招财进宝”、“三多九如”之类。而有几副摹景状物、抒情、烛理的联语,又特别使他喜爱。那“寒随一岁除、春逐五更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不但朴实无华,而且概括得绝妙。尤其是“日丽远山含淑气,晴烘芳树霭青辉”,和“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杨辉桂一枝”更是情景交融,一派生机;“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则富蕴哲理,耐人咀嚼
最使范晔留意的,还是春联的书法,有的轻烟飞舞,有的姿致各异,虽然大都平庸、拙劣,却总有几副可人意者。尤其那隶书字体,强健洒脱,笔笔有神,不禁使他驻足流连忘返。
蓦然,一副奇特的隶书对联,映入他的眼帘。在一个狭窄的门洞里,裸露着木色的门板上,贴着一副用褪色朱纸写的春联:“欢欢喜喜人吃枣瓤辞岁;干干净净我嚼莲子过年。”横批是“苍天使然”。字体虽然潦草,但浑厚坚挺,颇见功力。范晔十分不解:这春联不但用旧纸写成,而且词意隐晦,不知何意?便上前叩响了门环。
开门的是一位面带菜色的六旬老人。他见敲门的是一个顽童,便问:“你找谁呀?”
范晔指着春联道:“老爷爷,俺是找给你家写对联的人。”
老人道:“你找他有何事呀?莫非也想让他给你家写两副对联?”
范晔道:“写对联的人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含而不露,要不然,人家将越门而过,怎知你的难处?俺想拜他为师。”
老人道:“看你也不过七八岁,志气还不小哩,可写春联的人来去无踪,怕是早已赶回家过年去了。”
“他是哪里人呢?”
“听说是涅阳(今邓州)人。”
“叫啥名字?”
“叫叫只听说宗师,具体叫啥,我也说不清楚。”
范晔不再细问,撒开丫子跑回家中,缠着范宁问道:“爷爷,听说涅阳有个老先生隶书写得很好,可有此事?”
范宁道:“你咋问起这事来了?”
范晔道:“孙儿想去拜他为师,学写隶书。”
范宁道:“你算找到名师了。”
“他姓甚名谁啊?”
“这人姓宗,名炳,字少文。别看他今年不满三十,可已经成为南阳郡有名的书法家。不但画画得活灵活现,而且文也写得洋洋洒洒,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范晔道:“爷爷可否送孙儿去他那里拜师学艺?”
范宁道:“艺多不压身,爷爷一定成全你。”
“那咱们快去吧。”
“过罢年,爷爷一定送你去。”
这时,范晏在门外喊道:“爷爷,年夜饭做好了,快来吃饺子呀!”
除夕之夜,范家不分老少,不分嫡庶,上上下下,同坐一桌。桌子一圈摆满了美味佳肴,“红烧丹江红尾鲤鱼”、“山鸡展翅”、“毛炖青炒”、“珠莲璧合”、“蚂蚁上树”,应有尽有。这天晚饭,少不了饺子(又叫扁食),范晔坐在范宁对面,夹着热气腾腾的饺子问范宁道:“爷爷,每年三十晚上都有饺子,这是为何呀?”
范宁道:“要说吃饺子,这是一种习俗,二百多年前就有了吃饺子的习惯,其中之意,一是意为合家团圆,二是纪念先贤。”
范晔问道:“纪念哪位先贤呀?”
范宁边嚼着饺子边说:“纪念咱们南阳的张仲景呗!”
范晔又问道:“张仲景是何人啊?”
范宁不慌不忙地道出了张仲景与年夜吃饺子的真情。
原来,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县(今南阳邓州穰东)有个大医学家,姓张,名机,字仲景。张仲景少年时立志学医,即拜南阳张伯祖为师,学得一手治病救人的本领。后被举为孝廉,出任长沙太守,因宫廷纷争,瘟疫肆虐,民不聊生,便挂冠遁去,辞官为民。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据说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淯阳河(白河)两岸乡亲们面黄肌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误入贼船》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