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9章 劳动史诗(2/2)
的配套设施也开始显露雏形。
每隔50公里,一座座“帝国驿站”拔地而起,红砖墙配着蓝色的尖顶,远远望去像座小型城堡。
这些驿站不仅是公路的补给站,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窗口。
PS:就是高速的服务区……
在第12号驿站,站长奥托正指挥工人摆放货架。
驿站的一层分为西个区域,左侧是餐厅,墙上挂着菜单,比沿途小镇的餐馆便宜一半,标注着工人特惠价;中间是维修车间,克虏伯工厂退役的老技工瓦尔特带着两个徒弟,工具箱里摆满了各种零件;右侧是日用品商店,出售面包、香肠、煤油等,既收马克,也收帝国复兴券;后院则是公共厕所。
“陛下说,驿站不能只想着赚钱,要想着便民。”奥托对伙计们说。
PS:丫的,服务区一碗面条收我40大洋……
他曾是柏林一家破产旅馆的老板,被聘为站长后,把旅馆的管理经验都用在了驿站上,餐厅的桌布每天更换,维修车间的零件明码标价,连厕所都洒了香草粉除臭。
驿站的第一个常客是65岁的马车夫古斯塔夫。
他从东普鲁士赶车去柏林,拉着一车土豆,原本需要绕路走两天,现在走高速公路边上的非机动车道,一天就能到。
“以前赶车去柏林,得自带干粮和水。”古斯塔夫坐在餐厅里,喝着热气腾腾的土豆汤,“现在好了,驿站里啥都有,汤还这么便宜。”
对公路工人来说,驿站更是第二个家。
巴赫和工友们午休时,总喜欢来驿站的餐厅吃饭。
瓦尔特师傅会给他们讲克虏伯工厂的故事,奥托站长偶尔会多给他们加块牛肉。
有一次,汉斯的压路机出了点小故障,瓦尔特师傅二话不说,带着工具跟着他去工地,半小时就修好了,只收了10马克零件费。
10月的一天,暴雨倾盆,驿站收留了二十多个被困的路人。
奥托把餐厅的桌子拼起来当床,让妇女和孩子睡在里面,男人们则在维修车间打地铺。
深夜,他还煮了一大锅热汤,分发给大家。
“要不是驿站,我们就得在雨里淋一夜。”来自慕尼黑的裁缝施密特对来采访的《帝国日报》记者说道,他带着布料去柏林交货,没想到遇上暴雨。
这些驿站,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
农村的马车把粮食、蔬菜运到驿站,再由城里来的卡车转运;城市的工业品通过驿站,分销到沿途的小镇。
奥托的账本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每天有300辆卡车、50辆马车、200名行人经过驿站,其中60%是农民和小商贩。
1931年4月1日,柏林至鲁尔区高速公路通车典礼在勃兰登堡州的起点站举行。
威廉三世亲自出席,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看着眼前这条延伸至天际的黑色巨龙,嘴角露出难得的笑容。
观礼台下方,站着数千名参与建设的工人,巴赫也在其中。
他特意穿上了新做的工装裤,胸前别着优秀工人奖章,这是工头给他的奖励。
他的父亲和弟弟也来了,从萨克森坐火车赶来,看着儿子参与修建的公路,老巴赫的眼睛湿润了。
上午10点,威廉三世宣布通车。
第一辆驶过起点线的,是一辆克虏伯工厂生产的“帝国-3 型”卡车,车斗里装满了鲁尔区生产的钢材,车厢挡板上用白漆写着“感谢修路英雄”。
司机鸣响汽笛,声音震彻云霄,工人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紧接着,是十辆载着农民代表的马车,车上装满了小麦、土豆、甜菜,这是农村向城市的献礼。
老巴赫坐在第一辆马车上,手里捧着一束用麦穗扎成的花,当马车驶过巴赫身边时,他激动地挥手:“爹看到了!这路真宽!”
巴赫挤在人群里,看着卡车、马车、轿车依次驶过,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他想起去年冬天在柏林街头挨饿的日子,想起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日夜,想起那些一起扛过铁锹、一起在驿站喝汤的工友。
这一切,都值了。
通车后的日子里,高速公路的影响力迅速显现。
柏林到鲁尔区的货运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运输成本降低40%,克虏伯工厂的钢材能更快地运到全国各地,巴斯夫的化肥也能及时送到农村。
对普通民众来说,公路带来的改变更具体。
柏林的面包店老板每天早上都能收到新鲜的牛奶;鲁尔区的工人周末可以坐轿车去柏林的公园游玩;萨克森的农民把蔬菜运到柏林,损耗率从15%降到5%,收入增加了不少。
巴赫依旧在工地上工作,负责公路的维护。
每天清晨,他驾驶着卡车巡查路面,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心里就充满自豪。
不想错过《威廉:帝国的崛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