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1章 民生脉搏(1/2)
1930年8月的柏林东城区,帝国复兴券发放点的木牌在晨雾中微微晃动。*看~书?君` .嶵′鑫¢璋\节_更\辛?筷?
排队的人群像条长龙,从街道这头蜿蜒到那头,大多是穿着打补丁工装的工人、裹着旧围巾的老人、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
玛格丽特老太太排在中间,手里紧紧攥着户口本,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是她第一次见到政府主动发钱,心里既期待又惶恐。
“下一位,玛格丽特?施耐德。”工作人员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老太太踉跄着上前,递上户口本时,手一抖,户口本掉在了地上。
工作人员弯腰捡起,笑着说:“夫人,别急,您和孙女每月60马克,分上、中、下旬三次领,每次20马克。”
当淡蓝色的复兴券递到玛格丽特手里时,她的手指在上面轻轻摩挲,纸张厚实,印着威廉三世的头像和帝国担保的字样。
“这…… 这真能当钱用?”她颤声问,记忆里1920年马克贬值的噩梦还没散去,一张纸就能换面包?
“您去街角的面包店试试。”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陛下开的,肯定认。”
玛格丽特半信半疑地走到面包店,看到门口挂着接受帝国复兴券的木牌,才敢推门进去。
店主是个红脸膛的男人,接过她的20马克券,麻利地递过40条黑麦面包。.天.禧·晓′税+旺- *无?错`内!容!
“够您和孙女吃10天了。”店主笑着说,“不够再来,券随时管用。”
老太太抱着面包走出店门,阳光突然穿透云层,照在面包袋上。
她把孙女叫到身边,从袋里拿出一条面包,掰了一小块塞进孩子嘴里:“好吃吗?这是用那张蓝色的纸换的。”
当孙女咂着嘴点头,她突然蹲下身,眼泪落在面包上,自儿子阵亡后,家里还没这样敞开吃过面包。
发放点的队伍里,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失业的纺织女工克拉拉领到券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煤铺买了煤,看着煤块堆在墙角,她对女儿说:“今年冬天不用挨冻了。”
修鞋匠海因茨用券换了新工具,他坐在街角的修鞋摊前,敲着钉子说:“陛下给了活路,就得好好干。”
复兴券的流通,像一场无声的革命,慢慢抚平了民众因危机而起的焦虑。
柏林西城区的汉斯面包店,曾因偷偷涨价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店主汉斯?缪勒在 1930年9月的一天,趁督查员巡查的间隙,把黑麦面包的价格从0.5马克涨到0.6马克,还在门口贴了张成本上涨,实属无奈的字条。
第一个发现涨价的是玛格丽特老太太。她像往常一样来买面包,看到价格牌时愣住了:“昨天还是 0.5 马克,怎么涨了?”
缪勒头也不抬:“面粉贵了,我总不能亏本吧?”
老太太掏出复兴券:“这券还能用吗?”
缪勒瞥了一眼,张了张嘴:“不……可以用,但得按新价算。\0,0/暁~税`惘. `埂.薪+最*全·”
老太太没买,红着眼圈回了家。
邻居们听说后,都很气愤:“这是欺负我们这些靠复兴券过日子的人!”
有人把这事反映给了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又上报给工商部。
PS:街道办我懒得改了……乡镇政府己经是第西级地方政府了,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这么多层级的地方政府。德国邦以下的层级都不能算正儿八经的政府。
当天下午,工商部的督查员就带着警察来了。
领头的正是古诺的助手,他指着价格牌,对缪勒说:“《帝国价格管制法》第 3 条规定,生活必需品价格由政府核定,擅自涨价者,吊销执照,店铺充公。”
缪勒还想辩解:“我进货的面粉确实涨价了……”
督查员没等他说完,就拿出一份面粉供应商的报价单:“政府给面粉厂的补贴,足够让他们按原价供货。你这是囤积居奇!”
警察很快查封了面包店,缪勒被带走问话。
第二天,店铺门口挂出了新牌子:帝国平价食堂。
由政府派来的厨师接管,面包价格重新调回0.5马克,还增加了土豆汤0.3马克/碗的选项。
附近的居民们涌到食堂,看着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卖面包、盛汤,议论纷纷:“早就该管管这些黑心商人了!”、“陛下是真为我们着想啊!”
玛格丽特老太太特意来买了条面包,对厨师说:“这下踏实了,不怕涨价了。”
这场风波像个警示,让所有商家不敢再动歪心思。
工商部的督查员每天在街头巡查,手里的生死簿……违规记录本上,9月之后的记录越来越少。
在克虏伯旗下的连锁食品店,价目表用镜框镶起来,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店员会主动告诉顾客:“价格三个月不变,用复兴券和马克一个价。”
物价的稳定,让复兴券的信用越来越高。
有个笑话在柏林流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威廉:帝国的崛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