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9章 番外2后续:古人反映(2/5)
是越走越清楚了。
天幕讲的,可不光是稀奇事儿,它是一整套看世界、治国家、甚至……救时局的新学问!咱们既然摸着门了,就不能让它散喽,更不能让人把它念歪了!眼下最要紧的,是把它分门别类,编成书,得让人看得懂!”
“对!”一个一首埋头记的女孩(书院新式学堂里少有的女学生)黄瑛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
“好比这‘碳十西’的法子,虽然咱还不懂它咋回事,可它能断几千年的悬案,把‘外星人造的’、‘近代人假造的’这些胡说八道都掀翻了,这威力可见一斑!要是咱们能琢磨透它的道理,说不定就能验咱中华万古器物的真假,把那些骗人的假‘古董’全揪出来!”
书斋里的气氛更热乎了。他们像在漆黑里摸了老半天,终于抓住了一条能通往亮处的绳子。
天幕带来的不光是知识碎片,更是一种全新的、认证据讲道理的想事法子,点着了他们心里想改变这破落世道的火苗。
这小小的书斋,成了新念头悄悄冒芽的暖房。
秦·骊山陵,新开的斜坡运石道旁
寒风呼呼地刮,一条巨大的土石斜坡像条卧龙,弯弯曲曲通向正在加高的陵墓主体。斜坡上,数不清的刑徒喊着低沉的号子,用粗麻绳拖着载有大石块的木滑橇。
监工的皮鞭声时不时响起,可比起过去光知道抽打,好像多了点对“快不快”的在意。
黑夫裹着件破皮袄,如今升了“工匠”的他,正蹲在斜坡中段一处刚用滑轮组改过的拐弯地方。他那双粗糙的手仔细检查着固定滑轮的粗木架子和抹了油脂的麻绳,旁边跟着他的徒弟阿土,手里捧着块画满歪歪扭扭道道的木牍。
“师傅,您看这样弄行不?”阿土指着木牍上一个复杂的组合图,“把您那滑轮,安在这斜坡陡的地方,绳子这么一绕,下头的人往上拉橇子,是不是能省更多力气?就跟……就跟天幕里说的,借……借那股劲儿?”阿土使劲儿回忆着天幕的词儿。
黑夫眯着眼,比对着眼前真实的斜坡和木牍上的草图。天幕里埃及人那平缓的坡道和他眼前陡峭的秦陵斜坡在他脑子里叠一块儿了。
“嗯……是有点门道!”他眼里闪过一道光,“光有坡不够,坡太陡,人拉不动。光有滑轮,没这坡借力,也吊不起大石头。得合着用!”
他用力拍了拍阿土的肩膀,“好小子,没白看天幕!记下来,回头跟工师说,就在这儿,按这个法子试!公子……还有陛下,要的是石头‘飞’起来才够快!”
他望向坡顶,那是公子扶苏亲自盯着的地方。想起自己从吊刑架上被放下来那会儿,想起公子那句“这东西是救命的关键”的急令,再看看眼前这天幕带来的“巧劲儿”让工程跑得更快,黑夫心里头五味杂陈。
天幕的学问,确实是“开锁”的钥匙,可这把钥匙,眼下正被用来更快地打另一把更大更沉的锁——这座活埋了不知多少人的帝陵。公子心肠好,可这点“好”,在这巍巍皇权和天幕点破的“快”字面前,又能救下几个人呢?
蜀汉·成都,工巧院筹备处(临时工坊)
油灯下,诸葛亮正和蒲元对着架新做的三锭脚踏纺车模型来回调试。模型旁边,还散落着几张改良连弩的分解草图。
“军师您瞧,把这踏板行程弄短点,女工踩起来确实轻省多了,纺锤转得也更快!”
蒲元指着模型,一脸兴奋,“再配上您说的用柘木加固关键榫卯,还有学生琢磨出来的薄铁片……这纺车,真成了!”他好像己经看见无数织妇因此少受劳累,蜀锦产量蹭蹭往上涨的景象。
诸葛亮羽扇轻摇,脸上露出欣慰:
“‘省力’这两个字,对百姓就是天大的好事。工巧院首要的就是实用和效率,农桑是立国的根本,根基稳了,才能说别的。”
他目光扫过墙角的连弩草图,又落回纺车上,“这些利民的好家什,得赶紧试做出来,挑好的,由工巧院定下统一制式。
等章程定好了,先在官坊推行,等成熟了再传给民间那些合规矩的大作坊。凡是愿意按新法做家什的民间作坊,经工巧院查验合格,就授个‘巧工’的名号,给他们减点税赋,做出来的东西官府也可以酌情买点或者允许他们卖。
这么一来,朝廷得了税利养兵安民,官家民间作坊都得了好处,工匠得了名分俸禄专心钻研,这才是‘利益纽带’的正道。?s+h_u.x.i?a\n!g_t.x′t¢.-c?o_m~”
正说着,一个小吏匆匆进来,一脸为难:“禀军师,城南‘百炼坊’的陈铁匠……他还是不肯应征进工巧院。他说……说祖传的手艺就是命根子,宁可守着自家小铺子打生铁,也不愿意进来打‘朝廷的铁’。”
诸葛亮听了,眉头微微一皱,随即又舒展开。他想起天幕说的“向心力”根基在于利益共享和尊重。“强扭的瓜不甜。”
他沉吟道,“工巧院是个‘枢纽’,不是为了把匠人都收编。陈师傅手艺好,不愿进官坊,也不必勉强。但新式农具、军械关乎国家根本,它们的制法必须由工巧院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古人看天幕:UP主直播世界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