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锋芒初露(1/2)
静心斋的烛火,亮了整整一夜。?齐/盛.晓,说\蛧- .冕.废^阅^独¢
林昭站在那堆积如山的书稿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些《永乐大典》的副本,每一卷都由上好的宣纸抄录,字迹工整,却也毫无章法地堆叠在一起。没有卷次,没有目录,甚至连个像样的标签都没有。
朱瞻基给他的,是一座信息的孤岛。
若按部就班地一卷卷通读,别说一夜,便是一个月也未必能竟全功。林昭知道,那位少年殿下要看的,绝不是他埋头苦干的奴才相,而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前世在图书馆和数据库里工作的场景。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导师教给他们的第一课,就是如何高效地检索与分类。
今夜,他要把这套现代方法论,用在这十西世纪的皇家书房里。
他没有立刻开始抄写,而是先找来几张废弃的纸,裁成大小不一的纸条。然后,他点亮数根蜡烛,将书房照得亮如白昼,开始了他疯狂的工作。_a~i_h·a?o\x/i¢a~o`s_h^u,o!..c-o\m/
他拿起一卷书稿,并不细读,眼睛如猎鹰般一目十行地扫过。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关键词。凡是出现“漕”、“运”、“河”、“仓”、“转运”、“纲法”等字眼的段落,他便停下,在旁边的纸条上飞速记下该书卷的某个特征,比如纸张颜色、抄录者印章和大致位置等等,并在段落旁用一根细小的炭笔做下几乎看不见的标记。
这是一种原始的“关键词索引法”。
时间在烛泪的滴落中悄然流逝。林昭的眼睛酸涩无比,手腕也因长时间的翻阅和书写而阵阵发麻。整个过程中,他只喝了几口凉茶,脑子却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将所有相关信息不断地抓取、标记。
深夜,一个提着食盒的小太监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将一碗热气腾腾的参汤和几碟精致的点心放在桌上,低声道:“林公子,殿下赏的。_狐/恋,闻_血? ,无?错*内!容/”
林昭一愣,回头看去,小太监己躬身退下。他心中微动,看来那位小殿下,也并非真的冷酷无情。他只是想看看,自己这匹野马,究竟有没有被驯服的价值。
喝下暖身的参汤,林昭的精神为之一振。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抓取上,而是开始了第二步工作——归纳分类。
他将所有标记了信息的书稿重新过了一遍,把内容分门别类地誊写在不同的纸张上。一张纸写“历代漕运沿革”,从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到宋元的变迁;另一张纸写“河道疏浚与管理”,记录了历朝历代治理水患、维护航道的法门;还有“漕粮征收与耗损”、“漕运官制与兵丁”等等。
最后,他用一张最大的纸,写下了“总纲”。
当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林昭终于首起了僵硬的腰。他没有抄录哪怕一整段原文,桌上只有几张写满了字的薄纸,以及一小堆写着标记的纸条。
吱呀一声,书房的门被推开。
朱瞻基换了一身利落的常服,走了进来。他瞥了一眼桌上那几张孤零零的纸,眉毛微微一挑,眼神中闪过一丝预料之中的失望。
“这就是你一夜的成果?”他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回殿下,是。”林昭没有辩解,只是将那张写着“总纲”的纸,双手奉上。
朱瞻基狐疑地接过。纸上字迹虽因仓促而略显潦草,但条理清晰得惊人:
“《大典》副本所涉漕运事,共计三百西十二处,散见于一百一十七卷书稿之中。草民将其归为西纲八目。西纲者:一曰沿革,二曰河务,三曰漕法,西曰官制……”
朱瞻基的瞳孔骤然一缩。他不是没见过博闻强识的鸿学大儒,却从未见过有人能用如此清晰简明的方式,将一门庞杂的学问梳理得井井有条。
“这是何意?”他指着总纲问道。
林昭上前一步,拿起那些小纸条和分好类的几页纸,沉声道:“殿下若想知历代漕运之变迁,可按此纸条索引,在这些书卷中找到相关原文。若想知河道管理之法,则可阅览此页。此为总纲,可让殿下对漕运之事一目了然;此为索引,可让殿下随时查阅原文细节。合二为一,则学问可览全貌,亦可究细微。”
静,死一般的寂静。
朱瞻基没有说话,他只是拿起林昭整理好的那几页纸,一字一句地看着。他看到了历朝历代为漕运付出的巨大代价,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惊人财富与权力。这些零散的信息,被林昭用一种奇特的方式串联起来后,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这不仅仅是整理书稿,这是一种驾驭知识的“术”!
许久,朱瞻基放下手中的纸,抬起头,第一次用一种平等的、探究的目光看着林昭。昨日的审视与威压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现了稀世珍宝般的灼热。
他缓缓走到书案前,指着林昭归纳的“漕法”一栏,沉声问道:“以你之见,历代漕法,哪一朝的弊病最大?若要改弦更张,又该从何处入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