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临危受命(1/2)
漕运总督陈瑄下狱,三十七万石军粮查抄入库,这本是足以让大明朝堂振奋的大功。_l!o*v!e*y!u?e¨d?u.._n!e.t¨然而,胜利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一夜,一个新的,更为棘手的问题便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这三十七万石粮食,要如何在一个月内,安然无恙地从江南运抵九边?
陈瑄经营漕运十数年,整个运河上下,从官吏、船工到沿岸的纤夫、牙行,无不渗透着他的势力。如今他人虽在诏狱,但这张盘根错节的大网仍在。谁来接手?谁能保证粮食在中途不被动手脚?谁又敢保证,那些被断了财路的人,不会暗中使绊子,制造事端?
一时间,漕运成了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早朝之上,朱棣的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皆垂首不语。他们都是国之栋梁,算账、调度、规划都是一把好手,但要他们在一个月内,去疏通一个几乎烂到了根子的系统,他们也没有把握。
“怎么,朕查出了国贼,收回了军粮,反倒成了一件难事?”朱棣的声音里透着一丝失望和怒气,“漕运总督的位子空着,这批军粮也放在仓库里等着发霉吗?北征大军的将士们,难道要饿着肚子替朕去打仗?”
群臣愈发沉默,殿内气氛凝重如铁。+飕¨嗖*晓`税.旺? ,已/发·布-最/歆.璋~結`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
“皇爷爷,孙臣请命!”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皇太孙朱瞻基自队列中走出,来到大殿中央,躬身下拜。
他这一站出来,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些老成持重的官员暗暗捏了一把汗,觉得太孙殿下太过年轻气盛了。这差事明摆着是个火坑,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汉王朱高煦站在武臣之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静待看他如何收场。
朱棣看着自己的孙子,眼神复杂。他既欣慰于朱瞻基的担当,又担心他是否能扛起这副重担。
“哦?”朱棣不动声色地问道,“瞻基,你可知此事之难?”
“孙臣知道。-6′妖`墈*书,旺- ?冕^费-越^犊?”朱瞻基抬起头,目光澄澈,“正因其难,才更显其重。九边将士的粮草,关乎北征大计,关乎国之安危,一刻也耽误不得。孙臣身为大明储君,食君之禄,享万民之奉,值此危难之际,不敢推诿,义不容辞!”
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朱棣心中那股因无人担当而生的郁气,顿时消散了不少。他点了点头:“好,有担当!但光有担当还不够,你说说,打算如何去办?”
“孙臣以为,旧弊不除,新政难立。陈瑄旧部盘根错节,若仍用旧人旧法,无异于与虎谋皮。”朱瞻基侃侃而谈,显然是早有准备,“孙臣恳请皇爷爷授予全权,允许孙臣不拘一格,另辟蹊径,重整漕运!”
“另辟蹊径?”朱棣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是!”朱瞻基深吸一口气,将昨日与林昭商议的腹稿一一道来,“孙臣提议,将此三十七万石军粮的运输任务,拆分包干,公开招标,由民间商船承运!”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荒唐!”一名御史立刻出班奏道,“军粮乃国之重器,岂能交予唯利是图的商贾之手?若其途中掉包、或是勾结匪类,后果不堪设想!此乃动摇国本之举!”
“请殿下三思!”户部尚书夏元吉也皱眉道,“与商贾争利,失朝廷体统。况且,民间商船散乱,难以统一调度,恐误了期限。”
朱高煦嘴角那丝冷笑愈发明显。他本以为朱瞻基有什么高招,没想到竟是如此不着边际的馊主意。
面对群臣的质疑,朱瞻基却面色不改,从容应对:“诸位大人所虑,瞻基早己想过。正因军粮重要,才不能再依赖那个己经烂掉的旧体系。所谓招标,乃是优中选优,择那些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商号承运,并令其缴纳重金作为保证金。运到一船,结一船的账,若有差池,保证金罚没,主事者下狱问罪!”
“至于调度,则可化整为零。分段运输,设临清、淮安、扬州三大节点。船队只需负责点对点运输,一站一清,一站一结。如此一来,责任清晰,调度反而更为简便。我们只需派精锐兵士随船护卫,确保安全即可。”
“如此,既能激发商号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利星夜兼程,又能避开陈瑄旧部,让他们有力无处使。此法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一条快刀斩乱麻的捷径!”
朱瞻基的一番话,将一个全新的物流模式清晰地展现在了众人面前。原本吵嚷的大殿渐渐安静下来,许多官员都在低头思索这套方案的可行性。夏元吉的眉头也渐渐舒展,他主管户部,对数字最为敏感,立刻就听出了这套办法的核心——用利益驱动效率,用契约和重罚来保证执行。
朱棣坐在龙椅上,久久不语。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目光锐利如鹰,审视着自己的孙子。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需要庇护的少年,而是一个有想法、有魄力、敢于打破常规的储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