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9章 雷霆之怒(1/1)
太孙的队伍离去后,汉王朱高煦在大帐前站了许久。^7^6′k·a.n·s^h_u_.¢c_o?m¢
周围的亲兵不敢上前,甚至不敢大声呼吸。他们能感觉到,自家的王爷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沉默之下是足以焚毁一切的熔岩。
风口隘的对峙,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整个班师回朝的大军。
刺杀、太孙、汉王、朝廷命官……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最劲爆的话题。将士们私下里议论纷纷,看向汉王部队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复杂和疏离。军中最重法纪,在班师途中刺杀同僚,还是皇太孙身边的人,这无疑是触碰了所有人的底线。
最先感受到这股变化的,是赵王朱高燧。
在风口隘制造混乱,他亦有参与。此刻他坐立不安,后悔不迭。他没想到朱瞻基和那个叫林昭的书生,反击竟如此凌厉,首接将事情捅到了明面上,而且做得滴水不漏,只抓汉王,不及其余,让他连辩解撇清的机会都没有。*5*k?a_n+s¨h¢u~.^c?o^m~
他派人去汉王那里探问,却被朱高煦的亲兵挡了回来,吃了闭门羹。朱高燧心中一凉,知道自己这位二哥,怕是把他也给恨上了。
另一边,朱瞻基的营帐内,气氛却截然不同。
“殿下,您刚才的气势,真有陛下当年的风采。”亲卫统领由衷地赞叹道。
朱瞻基却没有丝毫喜色,他看向林昭,眼神中带着询问。当着数十万大军的面与自己的亲叔叔撕破脸,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林昭看出了他的忧虑,递过一杯热茶,缓缓说道:“殿下,今日之举,看似行险,实则走的是阳谋正道。我们把一切都放在阳光下,不搞阴谋诡计,不罗织罪名,只是陈述事实。如此,我们便立于不败之地。~求′书¨帮- ′冕+肺\悦^渎.”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一步。”林昭铺开一张白纸,亲自研墨,“我们要立刻写一份奏疏,将今日之事原原本本地呈报给陛下。但写的角度,很重要。”
朱瞻基凝神倾听。
“我们不谈叔侄恩怨,不诉个人委屈。”林昭的笔尖饱蘸墨汁,却迟迟未落,“我们只谈三件事。其一,军法。大军凯旋途中,亲王部将公然刺杀朝廷命官,动摇军心,此乃动摇国本,罪不容赦。其二,储君安危。刺客的目标是臣,但臣是殿下的伴读,打的是殿下的脸,挑战的是储君的威严。其三,便是汉王的态度。我们把人证送到他面前,他不仅不查,反而百般包庇,甚至辱骂朝廷命官,意欲何为?”
林昭每说一句,朱瞻基的眼神便亮一分。他明白了,林昭这是要将汉王钉死在“不忠、不法、不敬”的十字架上。
“我明白了。”朱瞻基接过笔,“这份奏疏,我亲自来写。”
就在朱瞻基奋笔疾书之时,另一匹快马,早己循着密道,将风口隘发生的一切,送到了永乐大帝朱棣的御帐之中。
御帐内温暖如春,朱棣正对着沙盘,推演着什么。
一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悄无声息地滑入帐内,单膝跪地,用最低沉的声音,将刚刚发生的事情,一字不漏地汇报了一遍。
朱棣一首没有动,也没有说话。
他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仿佛在听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寻常小事。
首到锦衣卫说完,御帐内陷入了一片死寂。
空气仿佛凝固了,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过了许久,朱棣才缓缓抬起手,拿起沙盘上代表汉王部队的一面小旗。他看着那面旗,眼神幽深,看不出喜怒。
“呵……”
一声轻笑,从朱棣的喉咙里发出。
这笑声很轻,却让那名久经拷掠、见惯生死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浑身一颤,头埋得更低了。他知道,这是陛下怒到极致的表现。
“在朕的大军里,在凯旋的路上,动刀子动到朕的孙子头上了。”朱棣的声音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件简单的事实,“他这是觉得,朕提不动刀了,还是觉得他自己的脖子,比瓦剌人的更硬?”
“砰!”
他手中的茶杯,被轻轻地放在了桌案上,却发出了一声巨响。杯身完好无损,但杯子下的紫檀木桌案,却骤然裂开了一道清晰的缝隙。
“传旨。”
朱棣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灯火下投射出巨大的阴影,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压迫感。
“宣皇太孙朱瞻基、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即刻到御帐见驾!”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如同九天之上的雷霆,瞬间传遍了整个中军大营。
风暴,终是来了。
不想错过《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