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2章 京城风波(1/2)
边关的奏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卷着沙尘与血腥的气息,冲入了帝国的权力心脏——北京。/r+u\w!e+n¢.·n+e,t′
彼时,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正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议事。他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但眉宇间的仁厚与沉稳,却自有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
当司礼监的太监将那封来自前线的奏章高举过顶,呈到他面前时,整个大殿的呼吸都为之一滞。所有人都知道,这份奏章的分量。
朱高炽接过奏章,小心翼翼地展开。他的目光扫过纸面,起初是凝重,继而是惊愕,最后化为一丝难以掩饰的欣慰与自豪。
“念。”他将奏章递给身旁的大学士杨士奇。
杨士奇清了清嗓子,用洪亮而平稳的声音开始宣读。奏章的行文滴水不漏,将一场敌众我寡的遭遇战,描述成了一场皇太孙临危不乱、将士用命、最终以奇计制胜的经典战例。
当听到“斩获颇丰,敌酋也先不花仓皇北窜”时,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赞叹之声。太子一脉的官员们,无不面露喜色。
然而,这份和谐并未持续太久。?薪^完? ′ ^鰰?栈^ /埂.薪?蕞^全?
一个洪亮如钟、带着几分桀骜的声音打破了平静。“皇兄,这份奏章,写得可真是滴水不漏啊。”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汉王朱高煦正从殿外大步流星地走进来。他身材魁梧,面容酷似朱棣,一身武人气息,与文华殿的氛围格格不入。他身后还跟着神色莫测的赵王朱高燧。
朱高炽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高煦,何出此言?”
“何出此言?”朱高煦冷笑一声,从杨士奇手中一把夺过奏章,指着其中一行,“‘臣审时度势,察天时地利,纳属下之议,决意行火攻之计’。好一个‘纳属下之议’!我侄儿年纪轻轻,便懂得集思广益,确有明君之相。只是,不知是哪位高人,能在这等危急关头,献上如此妙计?奏章上为何语焉不详,莫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这番话极其歹毒。它看似夸赞,实则是在质疑朱瞻基的决断能力。潜台词是:这场胜利,究竟是你朱瞻基的功劳,还是某个幕后之人的功劳?如果功劳是别人的,你凭什么居首功?如果你连献策之人的名字都不敢提,是不是说明此人身份有问题?
赵王朱高燧在旁不咸不淡地帮腔道:“二哥说的是。?0?4?7^0-w·h′l/y..~c!o-m¨军国大事,岂能儿戏。献策之人,必是有大功于国,理应记上大名,明发赏赐。瞻基如此处理,倒显得有些……不够磊落了。”
一时间,所有支持太子的官员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明白,汉王和赵王的目标,根本不是什么献策之人,而是皇太孙朱瞻基!他们要借此削弱朱瞻基在此次战役中获得的的巨大声望。
杨士奇上前一步,正色道:“汉王殿下此言差矣。主帅之功,在于决断。善于纳谏,正是明主之相。太孙殿下不矜奇功,将荣耀归于全军,此乃大将之风,何来不磊落一说?”
“杨学士说得轻巧!”朱高煦身旁的一名武将立刻反驳,“战场之上,将令如山。若是人人都可献策,主帅听之信之,岂不乱了套?我等更担心的是,太孙殿下年轻,耳根子软,被身边某些巧言令色之徒蒙蔽,拿我大明将士的性命当儿戏!”
“你!”太子一党的官员气得脸色涨红。
眼看一场激烈的朝争就要爆发,一首沉默的太子朱高炽终于开口了。
他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着朱高煦,缓缓说道:“瞻基的奏章,是写给父皇看的。功过如何,父皇自有圣断。至于献策之人……奏章末尾的叙功名单里,写得清楚。”
他顿了顿,接过奏章,翻到最后一页,目光落在那个名字上。
“太孙伴读,翰林院侍讲,林昭。因在此役中‘随军襄助,颇有微功’,拟赏银百两,绸缎两匹。”
朱高炽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座大殿。
汉王朱高煦愣住了。他设想了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想到,那个所谓的“献策高人”,竟然只是一个微末的翰林侍讲,而且功劳写得如此不起眼,赏赐更是轻描淡写。
这让他准备好的一番雷霆重拳,仿佛打在了棉花上,无处着力。
攻击一个伴读?说他蒙蔽太孙?这显得他一个亲王太过小题大做,以大欺小。而且,如此微末的功劳和赏赐,也说明太孙并未因此人而乱了章法,主次分明。
朱高煦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半晌说不出话来。
朱高炽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暗为儿子和那个叫林昭的年轻人叫了声好。这份奏章,写得实在是太漂亮了。既彰显了功绩,又堵住了所有可能被攻击的漏洞。
他放下奏章,语气恢复了监国太子的威严:“此战大捷,乃国之幸事。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我等在京城,当思如何犒赏三军,安抚伤亡,而非在此无端猜忌,寒了将士们的心。”
他转向杨士奇:“拟旨,将此捷报通传天下。另,户部兵部即刻核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