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0章 实习(2/2)
周围的工作人员都屏息凝神,只有他偶尔通过步话机发出的、极其简洁清晰的指令:“走位慢了,跟上……话筒杆影子……停!保一条!”
林东远远地站在外围,找了个不挡视线也不碍事的地方,安静地看着。
他清晰地记得后世关于这部电影的赞誉——它朴素到极致的力量。
中场休息时,张艺谋终于从监视器后抬起头,摘下帽子擦了擦汗。
他的目光扫视全场,不经意间掠过了站在外围的林东。林东心头一跳,下意识地挺首了背脊。
张艺谋的目光在林东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认出了他(毕竟柏林获奖的北电师弟,剧组里肯定有人议论过)。
他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幅度小到几乎难以察觉。那眼神里没有刻意的热情,也没有前辈的俯视,更像是一种确认——“哦,你来了。”
随即,他的注意力就转向了正在和副导演沟通下一场戏的演员身上,仿佛刚才那一瞥只是工作间隙一个极小的插曲。
没有寒暄,没有鼓励,甚至没有多余的关注。
但这一个点头,恰恰是张艺谋式的“关照”。
大师兄的威严和务实,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接下来的日子,林东成了剧组的“隐形人”。
他没有固定的职位,生活制片看他年轻力壮,时不时给他派点杂活:帮忙搬运器材、整理场务线、给工作人员分发盒饭、跑腿传话。
他毫无怨言,认真完成。更多的时候,他就静静地待在角落,观察着一切:
看张艺谋如何用最浅显的话语引导非职业演员,激发他们最本真的状态;
看摄影师如何利用自然光和简陋的环境,营造出极具生命力的画面;
看录音师如何在嘈杂的环境里,捕捉到最细微也最动人的声音;
看制片部门如何精确计算着每一分预算,确保这个扎根乡土的剧组能高效运转……
他亲眼看到张艺谋为了一个孩子眼神里转瞬即逝的倔强和委屈,可以反复拍摄十几条;也看到他因为一个穿帮的道具或者不符合人物身份的细节,瞬间变得无比严厉,整个片场气压骤降。
林东拿出了在图书馆做拉片笔记的劲头,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但这次,他记下的不是理论,而是最鲜活的一线经验:
“张导处理非职业演员:不教‘演’,强调‘做’和‘反应’,捕捉真实瞬间。”
“移动镜头跟随演员奔跑:摄影师呼吸节奏与步伐配合是关键,肩扛的轻微晃动反而增加真实感。”
“乡村小学实景拍摄:大量运用自然光(侧逆光突出质感),人工补光极其克制,追求‘毛边’的真实感。”
“现场调度:导演核心,指令极其简洁(‘走’、‘停’、‘保’),副导演高效传达执行,各部门高度默契。”
他脑子里不断回放着拍《活埋》时的画面:那些他想要却未能实现的复杂调度,那些因为灯光控制不足而显得粗糙的画面,那些因为现场指挥不够果断而浪费的时间……
在《一个都不能少》这个高效、精准、充满创作激情的熔炉里,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
不想错过《开局复活张国荣》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