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一章 天人合一(2/4)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道士们修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泰山的文化沉积中也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痕迹,可以说泰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最具形象的代表。
成刚一边以神识大范围探视地脉的分布和走向,一边拾级而上,留意着周围的人物尤其关注的是那些道士们,不过直到他登上极顶,站在玉皇庙的门前,也没有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修道之人。
为什么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竟然已经再也找不到真正的修行之人,难道修仙术确实已经失落,又或者那些仅仅是传说而已。
但是,看看这一路的古建筑,自下而上始终贯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和审美思想,这里所有的建筑都呈现一种从下而上的“朝天”序列,你可以从一组组肃穆庄严、华彩流溢的辉煌建筑中,感受到一种久远的崇高膜拜之情。
从岱宗坊至红门宫、万仙楼、壶天阁、中天门、升仙坊,一直到南天门,这其实就是具体的修行升天过程,暗示和体现着不同阶段漫长的苦度修炼,而南天门以上,包括天街、碧霞祠、玉皇庙,则是一种仙景的展示。
所有这些绝不会只是建筑师门凭空的构想,那应该是历代修行者们真实心理历程的体现,成刚失望之余不禁猜想,也许是修仙术的失传是因为古人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体会,而人为神秘化的传承方式最终使得他们的继承者离真相越来越远。
站在极顶的断崖边,成刚的神识慢慢从山脉的边缘回撤,而他的精神异能却与山脉的能量场交织在一起,带给他一种奇异的精神体验,自己仿佛就是天,就是宇宙,甚至身体的一个器官、一个细胞也能扩张成为宇宙,思感所到之处,哪怕只是一粒细小的尘埃也能折射出宇宙的无限。
他猛然间体会到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对应,感悟了微观与宏观之间自然和谐的交流。
身后的杨杰和吴以科,看着久久矗立的成刚,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眼前站立的好像已经不是一个人,他已经与泰山融为一体,而泰山此时也已经不是一座山了,它已经成为天、成为宇宙。·我!的!书¨城^ ^无¨错.内\容-
尽管没有发现值得请教的修行之人,成刚还是从这些已经轮为旅游资源的、沉积了数前年的泰山仙道文化中,通过能量场的交融解读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成刚有一种飘飘玉飞的感觉,这与他的能量体那种轻盈飘忽不同,是身体融入自然之道的一种感受,世间的万物都有着它们自身的存在和运动规律,而无处不在的各种能量场就是一种溶剂,可以打乱并重新组合物质间的运动秩序。
如果不是周围太多游客,还有杨杰、吴以科他们跟着,成刚这会儿就想体验那种随意在空中畅游的感觉,虽然这之前他就已经可以利用精神异能去抵消重力而漂浮在空中,但那是一件心理负担和精神能量负担都很沉重的事情。
但此时不一样了,成刚产生了一种明悟,他不用试也知道自己现在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在空中他就是风、在水里他就成为鱼,一切都好像是一种本能了。
本是到这来寻找修行之术的,没想到意外悟得天地之道,使自己的精神修为暗合自然之道达到了圆通的境界,成刚此时有些明白,为什么佛、道都讲究的是个“悟”字,看来修行之术无非也就是修炼的一种心境。
那些随修行而繁衍出来的各种武林门派,将注意力放到了体能和技巧的修炼上,可以说是落入了下乘。
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将人文文化推向一个很高的境界,但却长期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不能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去领悟修行的目的和手段,最终导致了修仙术失传。
想通了这个道理,成刚对于寻找古修仙术已经失去兴趣,他觉得自己已经把握到修仙术的本质,具体方法已经不重要了,自己完全可以设计出一种突破和修炼的方法,就好像自己当初总结的十二字箴言功法,现在分析起来虽然有很多幼稚之处,但它不也是暗合仙道吗?
“刚哥!天快黑了,我们是不是在山顶住下,明天凌晨看ri出呢?”吴以科看看天色已晚,不知道成刚到底怎么打算。
成刚收回漫无边际游离的思感,他此时心情格外畅快,“好啊!真不好意思,你们跟着我是不是觉得游玩都没意思啊,呵呵!”
“刚哥可别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您总是在思考天大的问题,要不怎么可以能人所不能呢。”吴以科一脸佩服地应道。
他们这些在军中都可以横着走路的人,所佩服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比他们更强的,而另一种则是可以在谈笑间解决他们看来一生也弄不明白的科学问题的天才,成刚就正好是这两种人。
成刚笑道:“走吧,咱们要赶快去找住处,这山上住的地方可紧俏了,明天看完ri出再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人间无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