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节 煮盐(1/2)
ps:新书,收藏推荐加点击,请多多支持!成山庄距海边约有个两三里,向东出了庄子就可以看到一片小树林,里面三三五五的立着二三来个棚子。\w!z~s+b,o.o*k*.^c¢o_m/
这些棚子很简陋,四根细杆子撑着一扇木排,棚顶用稀泥糊上一些茅草,反正不塌下就成了。
这里就是成山庄庄民熬盐的地方。
梁明推着一个独轮车,上面堆满了干柴,七八天下来他已经很熟练了。
将柴火卸下,梁明甩着手巾打了打身上,少许几根杂草悠荡荡的落了下来。
走到草棚边的树墩,端起一碗凉茶“咕咚咚”的灌下肚子,一股凉意瞬间穿透了心房。
“爽”,心中暗叫一声,梁明抹了下嘴边的水痕,一头扎进了草棚。
头上烈日炎炎,棚中热气逼人,虽不时的刮过一阵阵微带腥气的海风,又怎能济事,不多时梁明已经汗流浃背了。
捞过肩头的手巾,抹了一把汗,梁明再次抱起一捆干柴撂进灶中,快已熬干的锅中,浓浓的卤水“咕咕”的冒着黄白色的气泡。
“好了,这把火烧完了就能起锅了。
”
眼看海水就要干了,王石厚实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喜色,“走,出去凉快凉快!”
两人刚出树林,一阵阵清凉的海风吹至,这滋味——真是舒服。
到了海边,已经习惯了的梁明也不再挽裤腿了,贴拉着破旧的布鞋直接趟进了海水中,海水漫过脚面打湿了裤腿,一阵阵冷凉从脚下传来。
不过是走了短短数百米的工夫,满身的汗水已经不见了,湿透了的衣衫披在身上感觉凉凉的。
两人闲聊了一阵,也就两袋烟的工夫,再转回去台灶已经灭了,锅中的水分已尽只剩下灰白的干盐贴在锅底。?w_e*n_x^u-e,b~o·o?k′.,c.o¢m¢
王石从拿出一把小铲子,“嚓嚓嚓”的将锅底的干盐铲进了一个瓦罐中,灰白的干盐在翻转中不时的露出青黑的小石子,响起刺耳的摩擦声。
这种盐是名副其实的粗盐,颗粒大、杂质多,色泽不好且口味有苦涩。
这样的盐是成山庄的主要产出,每月约有一千二三百斤,都是卖给前来收取的灶丁或是滩户。
像成山庄这样的私灶,一是技术不行,二是没家伙,产出的粗盐被收购时价钱极为便宜。
连王石、陈兴他们都不要的,他们所贩的私盐是较之更上一层的末盐,这种盐的价钱要高于粗盐,每担在六七钱银子左右,而卖给盐商的价钱更是在一两二三。
所谓的末盐就是杂质较少的海盐。
成山庄终年煮海制盐,所需的海水颇多,他们就修了个道渠,直通到树林中。
每当大海涨潮时,海水顺着渠道流入树林中的沉坑中,储蓄的海水足够他们一天所用的。
这样虽然节省了人力,可坑中的海水杂质很多,不但细沙较多便是一些小石子也屡见不鲜。
就是经过了水坑沉淀后依旧不理想。
于是,他们就在自家的灶棚中放置一个半腰高的陶缸,特意用来乘海水。
经过了一天的沉淀,海水中的杂质就少了很多。
再煮出的盐,色泽黄白,粒小味淡,口味好了一些,杂质也少了,品质已经能比的上官家盐场所出的官盐了。
这样的盐才是那些盐商所求的,但这样的末盐私盐产量不大。¤微¨?趣|`小<=1说?网3] &首?[£发e3?
像成山庄一个月多则两担有余,少则一担五六,所以盐商私下收取的份量还是盐场占了大数。
在整个成山庄,参与贩私盐的也就是王石、陈兴二人,周边的两个庄子也是他俩个的收购范围。
三个村庄一个月能出四五担的私盐,每到月底就由他俩肩挑车推的赶到贩盐队的集结地。
每月一趟,一个人多的时候能捞个一两左右,少的时候也有五六钱。
看着瓦罐中灰白相间的粗盐,梁明思量了一阵,反复推敲觉得没什么失败的可能,终于开口道:“大哥,我有个法子,能直接烧出末盐。
”
这事梁明已经想了好几天了,实在是失败的可能。
当然,他之所以说出来也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王家,钱财无论在那里都是离不了的。
梁明的法子很简单,21世纪的小学生都知道,过滤,就是过滤。
只要能将海水中的泥沙滤除,那煮出来的就绝对是末盐。
过滤器很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