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章 修道的六大环节(2/3)
而不是“一”了。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不毁不成。”像洁净的镜子一样,既不排斥什么,也不期待什么,既不毁灭什么,也不创造什么。僧粲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我就是天地,就是大道。或隐或现,一切都在其中浮沉。我全都知道,却并不参与。这才是“玄览”。
这是“抱一”之后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那种具有指向性的,狭隘的看事物和想事情的习惯。这种习惯都是从自我出发而指向别物的,都是“二”,甚至是“三”,乃至于“三生万物”。然而,这种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对于“玄览”来说,就像镜子上的瑕疵一样。
进入了“一”,也就同时进入了“玄览”。习惯冒出来了,肉眼和心眼变小了,就立刻“涤除”之,让它再次恢复到“玄览”的状态。“能无疵乎?”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和艰难的,一不小心就回到老路上去了。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清静才能玄览,玄览是清静的延续。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道在寻常ri用间。既然活着,就不可能不与社会打交道。将“抱一”和“玄览”的状态贯彻于现实生活之中,这种没有分别心的行为方式就是“无为”。人们常说神仙是游戏人间的,这并不是不负责任的肆意妄为,而是在教导我们,做人应该乐观一点,轻松一点,别把人生当做一种沉重的工作。就像小孩子玩心爱的玩具一样,是教我们享受人生的苦与乐的。这是“抱一”之后的社交状态。
第七章说过,顺从于自己的本性,这是常人的无私与无为,这是没有人间之我。顺从于天地的运转,这是修行者的无私与无为,这是没有天地之我。“爱民治国”,这句话提醒我们,无为者是有爱心的,是但愿天下太平的,所以,不要把顺从本性和天地,当成了胡作非为的借口。事实上,一个不为世俗的名利和美色所动的人,一个不受任何关于天地的真理支配的人,其情感上是不可能心存恶意的,其理性上也是不可能存有门户之见的。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在“抱一”和“玄览”的状态中,万物来来去去,心中的念头也起起伏伏。像天地一样,我既不毁灭什么,也不跟随什么。一切都是我的心灵编造的。当我只是笑看风云,却并不参与的时候,万物和念头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后一个个地就会自动消亡。《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无修之修,是最高的修行法门。所谓禅宗,应该是道家化了的佛教。
心地越来越清静,然后,心里的念头彻底消失了,再也起不来了,眼前的现象也消失了,变得空无一物,唯有一个孤零零的自我在那里。因为我知道念头没有了,我也知道现象没有了,这个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切的,就是真正的自我,也就是第六章所说的“神”,以及第十六章“归根曰静”的那个“根”。
百丈怀海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一切都消失了,就如同藏入黑暗之中了,于是清清楚楚的自我就成了黑暗之中唯一的光。其实未必真的有光,只是与黑暗对比之后的一种自我感觉而已。越是清静,这种感觉就越强烈,甚至于像太阳一样耀眼。
天门,即“众妙之门”,也就是清静之后的那一团灵光。灵光现,即是天门开。《金刚经》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在万物皆空,灵光独耀时,有的人会畏惧于那个空,有的人则会欣喜于那道光。无论是什么反应,都破坏了“玄览”和“抱一”的清静。清静一失则灵光隐,即是天门阖。这种情况将反复出现,这就是“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像怀孕的母性一样,别乱说乱动,要记得自己怀孕了,别瞎吃瞎喝,要让孩子自然孕育,也就是勿忘勿助的意思。张三丰说:“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前面刚刚说过,“能无离乎?”始终“抱一”就对了。不要有我将悟道,我要悟道之类的想法,要始终将自我与世界混而为一。时机一到,天门轰然破碎,自我与大道打成一片,再也不分彼此。婴儿出生了,我也悟道了。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六章说:“知常曰明。”所以,“明”指智慧。白与黑相对,指见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就是“明白四达”。悟道者见常人之所未见,自然是能常人之所不能,如同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肯定是具有一些奇特和强大的本事的。即使如此,也不能自信过头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当悟道者宣扬自己的主张的时候,一张口,一动手,其后果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因为世界是变化的,他的言语和行为也将随之而变。至于将变成什么样子,决定权在听众那里,在天地那里。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如果悟道者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道德启示录》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