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4章 孝至卷(10)(2/3)
引“圣人”作“王者”,疑误。(文选王融曲水诗序注亦引,同今本。)如回之残,牛之贼也,焉德耳?
李注:“言复甚也。”案:谢应芳辨惑编一引“德”作“得”。据宋咸注云:“假令颜行之残,冉行之贼,则安得不朽之业如此?”似“德”字旧亦作“得”。
[[孝至卷第十三]]故孝子之于齐,见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宾。
李注:“夫齐者,交神明之至,故致齐三日,乃见其所谓齐者。”案:俞樾平议云:“‘祭’疑‘齐’字之误。”其说是也。据李注,似亦作“齐”,“祭”涉下文“不祭”而误。礼书七十六正引作“齐不宾”,当据订。
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
案:上四字乃答词,下五字乃或人问词。
无已泰乎?
案:御览八百四十九引“泰”作“太”,下同。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
李注:“得养育之本,故能资生斯民也。得资生之业,是故系之一人也。一人之得统御天下者,以百姓之心为心。”案:李说迂曲,必增字而后通。以意揆之,此中三“得”字似均“中”字假文。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郑注云:“故书‘中’作‘得’”吕氏春秋行论篇:“以中帝心。”高注云:“中犹得。”淮南齐俗训:“天之圆也,不得规。”文子自然篇“得”作“中”。此均中、得互通之证。斯文作“得”,与周礼故书例同。天地之中斯民,即礼记礼运篇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斯民之中一人,又缁衣篇所谓民以君为心也。心矣之“心”,指君心言,李以百姓之心为释,亦非。
或问群言之长。
案:文选文赋注引此文,又引宋衷曰:“群,非一也。”
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
案:文选宋元后哀策文注引“泰”作“太”,七启注、求自试表注亦引作“太”,“乎”作“也”。又七启注引注文云“天下太和也”,求自试表注亦引“天下太和”四字,今本挩。
珍膳宁餬。(世德堂本作“”,注同。)李注云:“宁餬,餬其口也。”案:御览八百四十九引作“曼餬”。(书钞百四十二亦引作“宁”。)不亦享乎。
李注:“嫌礼胡如此,太盛也。”案:平议云:“‘享’当作‘厚’。”其说是也。据李注,似亦作“厚”,故云“太盛”。御览八百四十九正引作“厚”,当据订。
可不享。(世德堂本下有“乎”字。)李注:“言如此不可不以盛礼待之也。”案:御览引作“不可不厚也”,当据订。注云“盛礼”,似亦以盛训厚。
否则介鳞易我冠裳。
案:后汉书杨终传注引“介鳞”作“鳞介”。
或问“劳功”。曰:“日一日劳,考载曰功。”
李注:“日一,日犹日日也。考,成也。周而复始以成其岁,故曰功。”案:此节劳、功并文,正文“日劳”当作“曰劳”,与“曰功”对文。注文“日一日”当作“日一”,日一即日省言,故曰“犹日日”。今本“一”下衍“日”字,因误正文为“日劳”,误矣。
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
案:此乃杨子自述其作书之岁也。以史考之,当为平帝三年。此书成于居摄前,故称新莽为汉公。互相勘验,厥证益昭。李注不察,以汉公为称其前美之词,并杂引新事缘饰杨书,以为慨寄微言,箴规深切。所谓本无其意,妄欲强合也。(或以重黎篇羲和为莽官。今考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置羲和官,秩二千石。”杨子所云,即属此秩,非王莽所改大司农也。)[[序]]案:序篇引入汉书本传。其文字小有异同者,如“恣乎情性”、“冠乎群伦”,汉书“乎”并作“于”;昔在圣考,作“在昔”;“忽恍”作“曶怳”;“莫尚”作“莫上”,“一概”作“壹概”;以及“遐”字作“假”,“范”字作“范”,“欢”字作“驩”,是也。或古字两通,或字体稍别,具详温公所引,兹不悉着。
恣乎情性。
案:黄氏日钞引“乎”作“于”。
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
李注:“诸子应时而作诡世之言。”案:温公从宋、吴本“终”作“然”,与汉书合。李读“终后诞章”为句,似非。“诞章”二字当连下文“乖离”读六字为句。徽、古通,当从俞正燮说。汉书作“微”,亦假字。
陈施于意。
案:汉书“意”作“亿”。颜注引李奇曰“布陈于亿万事也”,系本书古谊。
动不克咸,本诸身。
李注:“克,能;咸,皆。”案:李读“动不克咸”为句,似非。“咸”当下属。孟子离娄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即此所本。咸本诸身,犹彼文皆反求诸己。动与行同,不克犹不得也。
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忽怳”。)案:罗大经鹤林玉露三引作“忽恍”。
譔先知。
案:汉书亦作“先”。宋祁引景本作“光”,似误。
[[法言逸文]]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原也过以浮(一),如也过以虚。过浮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然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法言义疏》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