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4/5)
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后在印度即称贵霜王朝,然我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12]胁尊者,为一切有部的论师,因精进修行,未曾胁卧,故名之。胁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没落,入中天竺华氏城与马鸣对论,并折服之,马鸣即入尊者门下,受具足戒。其后胁尊者归北天竺,马鸣留住中天竺宣扬佛教。后迦腻色迦王攻伐华氏城,请马鸣归国弘化。
[13]马鸣,中印度舍卫国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之法,智辩无碍,僧侣备受攻击,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马鸣才气纵横,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为古典期梵语文学的先驱,开优美文体文学的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将佛陀的一生,以梵语写成叙事诗《佛所行赞》,又以难陀的故事为经纬,衬托以美诗,写成《孙陀罗难陀诗》,均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14]如以犍陀罗为中心的“犍陀罗美术”,即是与大乘佛教相应而兴起的佛教艺术,流行于公元1—5世纪期间,在迦腻色迦王时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融和希腊雕塑艺术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随之兴起。其中,有佛、菩萨像及“本生谭”等造型雕刻,诚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证。随着佛教东传,此期佛教艺术影响广及中亚、中国、日本及南洋等处。
[15]胁尊者的学风,直取精要,与有部学者大异其趣,他曾评方广经为:“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可见他已接受由南印度传至北印度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学者,著有《异部宗轮论》等书,玄奘大师《西域记》卷三记载:“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驱小径。”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证。马鸣菩萨的著作甚多,属于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论》等。又因亲近胁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响。
[16]戒日王皈依佛教后,即致力宣扬弘布,建立精舍及数千佛塔,储备饮食医药,施诸贫困。每年一度集会诸国沙门,于三七日中,四事供养。又每五年举行无遮大会,玄奘大师旅印归国前,王于曲女城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到会,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大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难论之。戒日王益增崇敬,十八国王并于会后皈依为弟子。会后,玄奘大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的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师正式辞王东归。
[17]那烂陀寺是公元5世纪初笈多王朝的幻日王为纪念征服白匈奴所建,乃当时佛教最高学府。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7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该寺初以唯识学派为主,其后演变为密教的一大中心。大乘著名的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该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的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的玄奘、义净及新罗的慧业等诸法师皆曾来此参学。
[18]戒贤,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至那烂陀寺遇护法菩萨,感悟出家。年方三十,即论退南印度一大外道,获王嘉赏。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玄奘师事之,且传习其法。
[19]玄奘大师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西行,贞观十九年(645年)离开印度,返回中国,义净大师则于公元671年左右到达印度,其间相差约三十年。义净大师幼年出家,因仰慕法显、玄奘大师的西游,于唐咸亨二年(671年)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至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其后参与译经工作,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
[20]超戒寺,又称“超行寺”、“超岩寺”。全寺共有107座殿堂与6座学舍,中心为观音大殿,周围有53座大小殿,供奉密教诸神像。学僧往来频繁,与那烂陀寺等,共为密教的中心。著名的密教大师阿底峡自小于此受戒、学习,后任住持。1203年,该寺被毁坏。
[21]密教的演化过程,从咒语诵念、礼拜诸神的“杂密”开始,演化到具有大乘空性慧、慈悲方便等哲理性的“纯密”阶段,最后又进展到与印度教的性力派(此教派以男性生殖器与女性生殖器象征宇宙最高实体的“梵”,乃湿婆神与其配偶神孕化万物之力,欲寻求解脱,则须崇拜之)结合。印度佛教至此堕落于大乐思想中。8世纪后,瑜伽、中观渐失去创造力,而多流于注释、训诂、论议,因此大乘佛教重蹈阿毗达磨的覆辙。多数学者为兼通中观、瑜伽两派,同时又为密教师,可见印度大乘佛教至此,受到密教的影响极深。
[22]西藏原与印度接触频繁,常至印请僧入藏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