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章 佛教的东传(4/6)
[9]僧祐所撰《出三藏记集·安世高传》中,评安世高译经“意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迭迭而不倦焉”。其译籍对佛教早期的传播影响可谓深远,尤其首传禅法入汉,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支谶入汉时期正值贵霜王朝统治印度之时,当时大小乘佛教都颇为兴盛。早期大乘经典如《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皆已传播,并沿丝路传入汉地。因此,支谶所译佛经是顺应时代思潮的。
[11]《道行般若经》与三国支谦所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是同本异译。魏晋玄学兴起,般若思想相应盛行。详见第六章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12]《后汉书·襄楷传》:“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
[13]东汉末年政治愈益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地主迅速扩张,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农民暴动不断。农民也希望由宗教获得精神安慰,佛教在此期间便有不少经典被译成汉文,影响力渐增。但初创的道教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汉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利用太平道(属于道教的一派)动员农民,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军有三十六万人,虽然起义仍告失败,但也给朝廷和贵戚重大的打击。
[14]西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儒家经学透过宣说天人感应和名教纲常来拥护封建政治,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因而,儒家思想在文化学术界占有统治地位。然经学自身的发展,越来越空洞繁琐,故在西汉后期已有“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艺文志》)的批评。到了汉魏时期,经学渐失其地位。
[15]谶纬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十分浓厚神秘色彩的迷信。“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神秘语言,通常由天子颁布。这种预言被认为来自天帝、神仙,是符合天意的,故又称为符或符命。同时为显示谶书的神秘性,往往把它染成绿色,称为箓。又因常附有图,因此也称为图谶。纬乃“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是方士化的儒生用神学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比附的著作,它相对于“经”而得名。经的原意为织物上的纵丝,纬是织物上的横丝,纬书依附于经书,正如布上的纬线与经线相配一样。汉代儒学有“五经”、“七经”之说,而纬书也有“五纬”、“七纬”之称。因纬书中也有谶语,所以后来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经学与谶纬合流,使经学更加趋于虚枉迷信。
[16]北方关中、洛阳一带的人民,因受到董卓等军阀的掠夺杀伐,纷纷南逃,佛教也因而南传。如《高僧传·安世高传》载:“高游化中国,宣经事华,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安世高避难江南,经庐山、南昌至广州、会稽,他行走的方向大体反映着当时佛教传播的路线。另外《出三藏记集·支谦传》也记载,支谦在汉献帝末年与乡人数十名避乱到吴地。因此,佛教因战乱而渐往南传。
[17]据北传佛教数据记载,根本分裂的原因系因大天的提倡五事新说。据南传佛教资料锡兰岛史(《岛王统史》)、《大王统史》记载,则是由于跋耆族的比丘倡导十事新说而造成分裂。“说一切有部”被视为上座部系的代表,为最大的派别,所传的论藏典籍最多,如《大毗婆沙论》,在佛教思想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一切有部后来辗转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成为南传佛教的主流。大众部则在日后成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滥觞。
[18]与部派佛教平行的大乘佛教,称为“菩萨团”,即由在家信众组成的集团。菩萨团于阿育王的治世前后开始,以印度各地的舍利塔为中心而团结组成,由于礼拜佛塔,而对佛陀产生坚定的信仰,深得宗教的法乐。
[19]此一时期部派佛教的有部与经量部依然持续发展,如世亲菩萨原是经部学者,其著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可谓部派思想的总汇,并成为法相大乘的阶梯。
[20]《法华经》主张“久远实成之佛”(即指久远以前就存在,并且拥有无量寿命的佛),《无量寿经》则说“无量寿命之佛”。两者同样说明其存在的根本,源于有永远不灭的生命,即称为“佛”。《般若经》阐明缘起性空的大乘真义。《维摩经》以戏剧结构来强调菩萨道精神的伟大,远超过比丘的立场。《华严经》则出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大世界观。其中不论任何说法,皆以“大乘”之名而扩大人生观及宇宙观,此即其立论根据。
[21]左道密教以《金刚顶经》为主,又称易行乘或性力派,重视双身法。
[22]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宗派的译经归纳如下:(一)禅学:来自安息国的安世高翻译出小乘禅学系的经典,如《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七处三观经》、《禅行法想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