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史(6/8)
梁武帝夫人郗氏性酷妒忌,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乃请僧制慈悲道场忏法行拜忏礼,夫人遂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以此忏为梁武帝敕僧所制,故称《梁皇忏》。
[31]梁武帝所建造的大寺有同泰寺、大爱敬寺、大智度寺、皇基寺、光宅寺、开善寺等。
[32]沮渠京声,匈奴人,北凉王沮渠蒙逊的从弟。刘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入宋,专事译经,所译经书有《观弥勒菩萨上、下生兜率天经》、《禅要秘密治病经》、《八关斋经》等十六部十七卷。
[33]佛陀什,北印度罽宾国人,为化地部(弥沙塞部)僧。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来华,应琅琊王练及道生等之请,译出《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三十四卷,简称《五分律》。至此,中国所谓的四部广律:《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及《摩诃僧祇律》传译完成。
[34]畺良耶舍,西域人。刘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至建业,译有《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等。
[35]求那跋陀罗(394—468),罽宾国人。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来华,八年至建康,文帝礼遇之,敕住祇洹寺。译《菩萨善戒经》、《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优婆塞五戒相经》、《沙弥威仪》等。
[36]依《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佛性思想所形成的学风,在南北朝时盛极一时。据吉藏《大乘玄论》卷三记载,南朝讲“佛性”者有十一家之多,当时义学者流无不讲“佛性”。
[37]僧伽跋摩,印度人,刘宋元嘉十年至建业。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载,《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是永明六年(公元488年)由僧伽跋摩与沙门僧猗共译于竹林寺。该书载僧伽跋摩以香花供养律藏,并遵循以前诸律师的作法,每年在律典上点下一点(表一年),师所点是第975点,表示佛灭后已有975年,此即所谓“众圣点记”之说。
[38]毗昙学派,亦即讲究旧译论书的学派,主要教义以说一切有部的教旨为基础,主张法体恒有、三世实有。因以慧数或法数为基本,故又称数家、数论。僧伽跋摩的法孙惠集,于毗昙一部独步当时,每一开讲,听者辄逾千人。又北方的慧嵩,至东魏从智游学毗昙,后至彭城(今徐州)讲学,世称“毗昙孔子”。
[39]《胜鬘经》为大乘如来藏系经典中代表作之一。主张众生虽被烦恼所缠,然其本性清净无垢,与如来同等,故皆具有如来之性(佛性、如来藏)。因此,即使在生死轮回,也有获得涅槃的可能。《楞伽经》主要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此说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菩提达摩将此经咐嘱慧可,故古来特为禅宗所重。
[40]真谛(496—569),西北印度人。曾入建业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陈时虽辗转游历各地,但仍译经不辍,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主要译著尚有《转识论》、《大乘唯识论》、《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等。
[41](一)摄论学派,主要理论根据是《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提倡对治阿赖耶识,以证入阿摩罗无垢识。真谛门人慧恺、道尼、僧宗、慧旷等在《摄论》上各有成就。(二)俱舍学派,主要为研究《俱舍论》的学派。真谛除译出《俱舍释论》外,又别作疏十六卷以释之,慧恺、慧净、道岳等,亦相继制疏敷扬。
[42]三论的研究,自鸠摩罗什师徒之后,因成实之学盛行江南,遂渐衰颓。至齐、梁,高句丽僧朗于摄山栖霞寺、钟山草堂寺弘三论之学。梁武帝仰师德风,敕僧诠、僧怀等十位义学僧赴摄山,从师学三论,后僧诠嗣师之法,大兴其道,门下数百人,以法朗传其法,尤善演布龙树的宗义,因而中兴了三论学,后传至隋朝吉藏,始形成宗派。
[43]成实学派是以《成实论》为主要思想依据的学派。鸠摩罗什译出此论,并为门人僧叡等讲述,由昙影整理诸品,僧导制成《成实论义疏》,道亮则撰有《成实论疏》。僧导南移江南后,首开南方研习《成实论》之风。尔后,研究弘传此学者甚众,梁代三大法师智藏、僧旻、法云等,皆有撰著。
[44]《法华》在南北朝多为一般学僧所兼学,故在南北朝一直平稳发展,北朝慧文、慧思得法华三昧,始盛大弘传,后成为天台宗根本经典。
[45]僧祐(445—518),南朝梁代僧,所撰《释迦谱》乃广引大小乘经律,记述释迦族世系的传说、释迦牟尼佛一代的事迹,及其入灭后,至阿育王时佛法的流布,为我国撰述佛传之始。《出三藏记集》则系集录后汉至南朝梁代所译经律论等之缘由、目录及翻译的同异、序跋等,并附译经者的传记,为日后宝唱《名僧传》与慧皎《高僧传》的先驱。此外,僧祐将4至5世纪间,佛教与中国固有思想的论争及其他文书辑为《弘明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