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11/30)
的弟子道猛,以《成实》一部,大化江西,明帝为其建立兴皇寺,并奉敕开讲《成实》,帝与公卿皆亲列法席,盛况空前。法宠受梁武帝尊为“上座法师”,敕住宣武寺。宝亮一生讲《成实》十四次。
罗什的弟子僧嵩则从关中到北方彭城(今江苏徐州),形成了北方彭城系的成实师系统,以僧渊、昙度、慧球、慧次、僧柔为代表。昙度以其德风远播,受魏孝文帝遣使征请,住魏都平城,法席大盛,门下千余众。同门的慧记与道登均受北魏朝廷重视,道登更常侍孝文帝垂询。慧球盛弘《成实》于荆、楚间,受敕为荆州僧主,享誉当世。僧柔受文宣诸王再三召请,驻锡于定林寺,四远钦服,南齐文惠太子及文宣王均礼之为师。
由于两系的弘扬,分别受到南、北朝王室的护持,弘传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世人遂称弘讲者为成实师。梁代,成实宗的南北二系会集于南京,大兴本宗,人才辈出,僧柔、慧次的传人开善寺智藏、庄严寺僧旻、光宅寺法云,被誉为梁代三大法师,受到朝廷的护持[159]。此时弘讲经论的法师经常融会《成实论》来宣说大乘教义,《成实》被视为大乘般若系统的论书。其中,法云尤为特出,以《法华》经义论《成实》,作《成实义疏》;梁武帝曾请讲《法华》,以为久旱祈雨,其讲说之妙,时无伦比。其次,智藏提出新本《成实》,形成新实宗,引起热烈辩论,《成实》法筵极盛。僧旻则以利根辩才,名闻朝野。
本宗于隋唐时代虽仍持续发展,但因受到梁代以后三论诸师,如僧朗、僧诠、法朗的破斥,到了唐初又有吉藏等判其为小乘,其后研究者骤减。
成实宗宗义有以下要点:
一、真俗二谛《成实论》中有二种二谛:
第一种二谛:万有的组成要素为真谛,如五蕴、极微、无为法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者为俗谛,如:“瓶”由色法等因缘所成,“人”由五蕴法所成。
第二种二谛:以诸佛的教法为世谛(俗谛),如说五蕴等法、布施持戒可升天等方便教;以真实空、涅槃为第一义谛(真谛)。这是《成实》的特色,若依世谛,说“有我”无咎;若依第一义谛,说“无我”为实,以此论统摄一切佛法。
二、人、法二空二空观能断烦恼障(我执所生)与所知障(法执所生),二障断除,得以成就佛果。成实宗主张以“析空观”了知人、法二空的道理(大乘则主张“体空观”,以明毕竟空真义)[160]。
三、四圣谛义《成实论》的主旨,在阐释如来所说三藏教法的实义。所谓实义,就是苦、集、灭、道四谛[161]。
四、宇宙分析论本宗将宇宙万有概分为“五位八十四法”[162],色法十四、心法五十、非色非心法十七、无为法三。
综合上说,则可略知成实一宗的要旨,其异于俱舍等毗昙之说,而最具特色者,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即揭示“假名心”(执著于五阴所成的人或色、香、味、触等,所成的瓶等,为实有的心)、“法心”(执著于五阴为实有的心)、“空心”(缘于无所有的心)等三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则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则为人空、法空,谓“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的“人”,是为“假人我”;“法空”如瓶体无实,“五蕴”则仅有“假名”而无“实体”。
【注解】[1]依汤用彤《隋唐五代佛教史》载,宗派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为奴;(三)时味说教,承继道统。
[2]《法华经》的主要思想,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因此主张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将同归于一佛乘。三乘的修行只是方便说,智者大师以此调和大小乘思想,将佛陀一代时教依说法的时间与方式而成立“五时八教”的判教。五时为:(一)华严时,为佛陀成道的最初三七日间,为大菩萨众说华严的自证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二)阿含时,次十二年,为小乘根机说四谛法;(三)方等时,再次八年,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等经,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令小乘人耻小慕大;(四)般若时,更次二十二年间,说般若等诸部,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以破小乘人大小各别的执情;(五)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会三乘归一佛乘,令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八教为:化仪四教及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佛陀说法的仪式分法: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使用的教法内容,亦即依众生根机,所施设的种种法门: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3]据《摩诃止观》卷一上载,慧文依《大智度论》修得观心之法,又揭示《中论》之偈以为“一心三观”的基础,慧思受彼观心法后,启发法华三昧。智于陈天嘉元年(560年)谒见慧思,受法华三昧、四安乐行,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之文,豁然开悟。太建七年(575年)入天台山,隐栖十年。天台宗之名亦由此而得。所著《法华玄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