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6/30)
着国运的衰微,亦逐渐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书,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民国以后,有谛闲大师创“观宗研究社”,为作育天台学者的专门学府,后付法倓虚。在香港先后有倓虚、乐果、显慈、定西、洗尘、觉光、大光、智海、永惺等法师弘扬天台;台湾有斌宗法师继天台衣钵,门人慧岳法师,承其法系至今。
天台宗的教理门有: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五时八教的教相论、三谛圆融论、五重玄义[75]的经典解释论,及圆教的六即佛论[76]等。实践门有:渐次止观[77]、不定止观[78]、圆顿止观,内含四种三昧[79]、二十五方便[80]、十乘观法[81]等。在中国八大宗派中,由于它的义理组织严密,使天台有“教、观”二门互照、“教观双美”的称誉;同时也显现其教观兼备,事理圆融,解行并重的独特风格。
五、华严宗概论华严宗系依据《华严经》而立名。杜顺大师作《法界观》一卷,总括华严奥旨而开宗。唐代贤首国师撰《探玄记》及章疏多种,华严法门因而大行,所以本宗又称“贤首宗”。又本宗以四界说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亦称“法界宗”。后以现今通行的《八十华严疏钞》是清凉国师澄观所作,故亦名“清凉宗”。
《华严经》是佛陀成道第二十七日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佛陀入灭后六百年顷,龙树菩萨于龙宫中发现这部经典有三本,以上、中非凡力所能持,乃诵出其十万偈四十八品,即为后世流传的《华严经》。在中国有三种梵文译本,即: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华严》、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华严》、般若三藏译的《四十华严》。
唐初,杜顺大师将华严高深的理论融贯为禅定的观门,创出“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观”[82],是一位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大德。他一生中神异事迹很多,比方说,有聋子、瞎子拜见他以后,能听能见。有一次涉水过河,河水忽然断流,等过岸后,才又水流如故。他所著述的《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为开展华严思想的根本要典,被尊为华严初祖。
二祖智俨,二十七岁撰《华严经搜玄记》,记述《六十华严》的纲要,成一宗的规模。智俨一生著述弘法,以教育徒众为职志,不求名闻,风范清高。
三祖贤首法藏融和杜顺、智俨思想,集其大成,完成华严教观双门的组织系统,并判释如来一代教法为三时[83]、五教[84]、十宗[85],以《华严》为别教一乘的圆明具德宗。他所撰述的《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五教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等,都是华严宗的重要著作。法藏一生宣讲《华严》三十余遍,常有瑞应,或有光明从口而出,或见五彩祥云凝空,或感大地震动。尤其善用实物譬喻,尝于长生殿为则天皇帝讲《华严经》,以殿前金狮子为喻,解说法界构造、六相[86]、十玄[87]的意旨,使茫然不解的皇帝因而欣然了悟。又曾为理解力迟钝者立十面镜子,分列上下及八方,面面相对,于中央置一佛像,其后燃一炬照之,以此光影互相映现,阐释“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
四祖澄观每日必诵《华严》,一生宣讲《华严经》五十遍,身历九朝,先后为七位皇帝讲经,唐德宗曾赞誉道:“听大师讲《华严经》,心里很清凉。”因此受封为清凉国师。澄观秉承杜顺的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88]”,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撰《八十华严疏》。有“华严疏主”美称[89],又此疏与法藏所撰《探玄记》,被誉为华严双璧。
华严宗至五祖宗密,首倡禅教一致,并作《华严原人论》[90],立足华严,会通三教,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儒学哲理化产生重大影响。
华严宗经过五位杰出祖师的推弘,完成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二大圭璧。
宗密示寂未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诸宗皆没。至宋代,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又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诸师各作《五教章》注解,世称“宋代四大家”。元代的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等,明代的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祖住等,清代的通理、周克复、续法等诸师大德,相继或作章疏,或敷演《华严经》。此中,清代的通理和续法被认为是中兴华严者。民初复有月霞创办华严大学,门人以常惺为著。
华严宗旨甚深玄妙,其骨干则不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者,谓宇宙万象相互融通,此一物为他万物缘,他万物亦为此一物缘;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自他相待相资,相入相即,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为明此法界缘起的内涵,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之旨:
一、四法界:“法界”是指由佛心所显现的宇宙万法,一心含摄四种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其中,事事无碍法界特显华严妙境(一真法界)。
二、十玄门:即以十门开演法界缘起的相状,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