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9/30)
昙鸾《观无量寿佛经》[134],传承完备的净土经论,使中国净土法门有划时代的进展。昙鸾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的差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修行的易行道,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生净土。其后,道绰著《安乐集》一书,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依难易二道的说法,立圣道、净土二门的教判[135]。至唐代善导大师集其大成,立正行、杂行,撰有《观无量寿佛经疏》[136]、《净土法事赞》及《往生礼赞偈》等,甚受净土宗重视,故经其阐扬而确立的净土宗,特称善导流,对净土宗影响至巨。
唐开元初,慧日大师自印度归国,见当时禅家视净土为引导愚心的“方便说”,于是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以一切修行皆回向往生净土。于是中国净土宗在唐代形成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善导系统、慈愍系统[137]。
其后,三祖承远大师承慈愍慧日三藏之说,专修净土,营立“弥陀台”,远近皆附。四祖法照大师于南岳般舟念佛道场勤修般舟三昧,禅定中感应弥陀亲授五会念佛方法,乃创“五会念佛”法门[138]。五祖少康大师于乌龙山建念佛道场,率众日夜行道唱赞。
六祖宋永明延寿大师,撰《万善同归集》,主张理事兼融、禅净双修,又作《四料简》[139],宋代僧俗的禅净双修皆承其遗风[140]。七祖省常大师结社集众专修净业,往昔庐山白莲社的盛况于焉再现。八祖明代莲池大师(即云栖祩宏)精修念佛三昧,一生行持净土,重视经教,撰《阿弥陀经疏钞》,强调“信、愿、行”三资粮为往生净土之要;力倡“禅净同归”之说[141],融和二宗,令净土宗凌驾诸宗之上,成为主流。蕅益智旭大师承袭莲池教说,著《阿弥陀经要解》,选定《净土十要》,为净土行者必读之书;又精研八宗教义,著作等身,主张禅、教、律三学一源说,并将此三学归结于净土法门,是为净土宗九祖。
清代以来,净土信仰受到在家居士热心提倡,如彭际清居士等,尊截流行策、省庵思齐、际醒彻悟为净土祖师。其中,省庵大师结莲社,制定《净业堂规约》,互相策励,屏绝诸缘,专修净业,世人皆谓永明大师之再来。民国初年有印光大师,主张以净土法门统摄禅、教、律各宗,力倡持名念佛,又致力社会慈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的风气,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20世纪50年代起,净土宗在台湾持续受到广大欢迎。
综观净土宗的发展,千余年来,阐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难以计数,也有广大的信众,但此宗不若他宗有师徒授受的法系,因此没有祖师的直接传承系统,一直到宋朝宗晓法师才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列为莲宗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大师。后人复举明代云栖袾宏大师为八祖、蕅益智旭大师为九祖,清代行策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为十一祖、彻悟大师为十二祖,近代则推清末民初印光大师为十三祖。这是净土宗不同于其他宗派之处。
净土法门历久不衰的原因,在于易修易持,有所谓“千经万论,导归极乐”的统摄八宗之势。除了祖师大德亲见弥陀、放光见佛、往生瑞相等事迹外[142],历代缁素及物类的往生实录[143],也都令人生起无比信心。
净土宗的行持以念佛法门为主,一般可分为四种念佛法,即:
一、持名念佛: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云。
二、观像念佛:谛观佛像,历历分明。
三、观想念佛:以观像念佛为基础,对所观佛像留下深刻印象,再至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及《观佛三昧海经》所云。
四、实相念佛: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又名“法身观佛”。
其中以持名念佛最为普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深入民间,影响最广。
历代以来,净土修行者对于持名念佛也有多种方法,如: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观想念、追顶念、礼拜念、记十念、十口气念等[144]。星云则主张在不同的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式来修持,如:
一、欢欢喜喜的念(如历净土)二、悲悲切切的念(如子忆母)三、空空虚虚的念(如入法界)四、诚诚恳恳的念(如见弥陀)修持净土法门者,应广发菩提心,以“上求下化”的愿心来称念佛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应。念佛,不一定要到寺院里;但是,到寺院参加念佛法会,借着大众共修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清净佛国是佛教徒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的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练,万般修行,才能达到莲华化生,不生不灭的境地。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时光,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净土行人希望求生净土,就要以现实的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