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九章 佛教在西藏和大理的弘传(3/9)
747年,藏王接纳寂护大师的建议,遣使者恭迎印度密教莲华生大士[52]入藏,立宗弘化,乃开藏密之源。大师以神通降服苯教教徒,悉奉佛教,同护佛法,屡建未成的桑耶寺乃顺利竣工,所传真言仪轨亦告大备。是时,并得啤玛拉密渣尊者[53]大力相助,披度僧众,依教修行,这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盛况。
公元9世纪,苯教反佛势力兴起,藏王朗达玛[54]大举毁灭佛教。其后,藏地内乱,民生疾苦,引起藏人向佛之心,乃迎印度尊者阿底峡[55]入藏,从事改革,佛法再兴,开启藏地后弘期佛教的发展。
在藏传佛教史上,佛教遭朗达玛毁灭前,莲华生大士所传佛法,称旧派,藏语称“宁玛派”;阿底峡尊者以后所传佛法,称新派,藏语名“噶当”,又称“新红教”,系将原来的密教融和显乘,以显密不二,经典与曼陀罗合一,为解脱要道,护持者众。此后,藏传佛教迅速发展,宗派林立,因此精舍林立,宁玛、噶举、萨迦、格鲁为四大教派,其余尚有丹巴桑吉[56]所建的“希解派”[57],突吉尊追[58]所创的“觉囊派”[59],博东巧勒南杰[60]所立的“博东派”[61],布敦[62]所兴的“夏鲁派”[63],以及如南喀坚赞[64]虽未列“洛扎派”名,而显盛一时的流派甚多。时至今日,或虽典籍尚存,法统失传,或以法脉尚兴,教义相似,或以流传未久,而未弘传,皆不赘述。兹就四大主流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概略说明如下:
一、宁玛派(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的教派。宁玛,藏语古老的意思。始祖即藏密开祖莲华生大士,大士入藏之后,降魔建寺,辟地译经,弘传密法,一时佛法大兴。
11、12世纪间,藏僧三索尔[65]及绒·却吉桑波等,奉莲华生大士为开祖,依其密咒及所遗“伏藏”[66]修习;自藏传佛教后弘期始,称宁玛派。又此派僧人头戴红色僧帽,因此别称为“红教”。
宁玛派重个人实修,奉大乘思想,不置寺院,觅隐秘山洞,修持岩藏或心中取得的莲华生大士所传密法。后来规模益广,形成六大传承,即噶妥、白玉、竹箐、雪谦、多吉扎、敏珠林寺,盛行于康藏、青海、四川等地,至16、17世纪,始有较具规模的寺院,且发展快速,海内外承侍此派受法修行者众多。
二、噶举派(白教)本派祖师玛尔巴,亲自到印度向密教大师那洛巴修学密法,回藏后成为噶举派的开祖。噶举派注重口口传授。噶,意指“佛语”或“师长的言教”;举,意为“传承”。此派在修法时穿着白色僧裙(玛尔巴沿袭自印度习俗),别称“白教”。
玛尔巴传授“喜金刚”[67]、“密集金刚”、“大手印”[68]等密法,并全力投入梵典汉译的工作。他以在家居士身份传法灌顶,门下弟子以米拉日巴[69]最为杰出,是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诗人圣者。米拉日巴的再传弟子冈波巴[70],其弟子分为四大派和八小派[71],其中,都松钦巴所创立的噶玛噶举派,即第一世噶玛巴[72],以活佛转世的方式传承此派,至今已转世至第十七世,从二世开始为忽必烈之师,乃至十世皆为元朝皇帝的教授师。
噶举派的教义传承自应成派《中观论》[73],最主要的教法是“大手印”法,并着重将生活中的不顺遂视为修道的“助缘”,主张于逆境中磨练意志,以增长学法的信心。
三、萨迦派(花教)公元1073年,萨迦派的教主贡却杰布[74],在后藏仲曲河谷的萨迦地方,以所建的萨迦寺为名,成立此派。此派寺院墙上绘有象征文殊、观音与金刚手菩萨[75]的红、白、蓝三色花纹,因而又名“花教”。
萨迦法王与教主的继承,是采父子相传的家族传承方式世代轮替相承。萨迦四祖萨班·贡噶坚赞曾应元帝忽必烈召请入朝,被尊为帝师,著有《萨迦格言》,流传至今。萨迦五祖八思巴,亦被元朝尊为帝师,册封为“大宝法王”,并委以全藏的统治权,萨迦派因而盛极一时。随着元朝政治的衰微,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也受到重大的影响,但其教义仍然流传至今。
萨迦派所弘传的密法,传承自贡却杰布得文殊的启示,以清辨一系的中观派教学解释秘密乘,“喜金刚”法为其传承,并以显教中观、唯识思想为基础,注重“道果”密法[76]的传授。其教法有三个主要的修行次第,即:最初舍非福(恶业)中断于我执(人空),后除一切见(法空),知此为智者。
四、格鲁派(黄教)宗喀巴遥承噶当派传统,于公元1409年以所建的立波噶当寺为名,创建“立波噶当派”。其后,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并发起“传召”法会,乃改为“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与善行,后世尊宗喀巴大师为创始者。宗喀巴提倡宗教改革,讲求戒律精严,注重显教修学,并主张先显后密的教法。此派因头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宗喀巴采取噶当派阿底峡尊者显密合一的思想,并建立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以五大部论[77]为修学显教必修课程。宗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