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一章 民国佛教史(4/5)
)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的佛学,编纂《综理众经目录》,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
[20]法显,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西行求法,游历西域、五印近三十国,前后经过十五年,著作《佛国记》一卷(又称《法显传》),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旅游参访记录。
[21]道生,东晋涅槃经学者。与道融、僧叡、僧肇等,皆为罗什门下俊杰,称为关内四圣。精通龙树、提婆之学,慨叹当时学者受经文滞碍而疏于圆通义理,遂深究有、空、因、果之理,创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说,并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以阐释其说。又因阅及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乃谓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其时,《大般涅槃经》尚未传至,闻者难信,群起攻讦。师遂遭摈斥,再度入庐山隐居。其后,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传至南方,内容果如其说,众师皆叹其卓识。师自此亦得以此经宣说阐提成佛之义。据传,师曾于江苏虎丘山聚石为徒,阐述“阐提成佛”之说,感群石点头,后世遂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谈。
[22]于北梁玄始十年(421年)受河西王之请,翻译出《大般涅槃经》,主张包括阐提在内的一切众生,皆具有自觉成佛的佛性,引起当时佛教界的诤论,而开创了涅槃师一派。此外,昙无谶所译的大乘佛经、戒籍,对佛教日后的发展亦具有相当的影响。
[23]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令废佛,佛教一片凋零。太平真君十三年,文成帝下诏复佛,昙曜任沙门统,推动整个佛教复兴事业,其中以云冈石窟的营造最为灿烂辉煌,而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和“佛图户”制度,亦为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
[24]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来华,有系统地翻译了瑜伽一系的学说,尤以《楞伽经》的译出,播下禅法种子,培育出一派研究此经的楞伽师,终至形成中国的禅宗。
[25]菩提流支,北天竺人,为大乘瑜伽系的学者。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至洛阳,敕住于永宁寺,从而翻译梵经。译有《十地经论》、《金刚般若经》、《深密解脱经》及《大宝积经论》、《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等。因与勒那摩提共译《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宗之祖。
[26]梁武帝广造佛寺,注经弘法,度僧修福,有“中国的阿育王”之誉,其《断酒肉文》更影响中国僧侣成为素食的奉行者。梁武帝一生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改着法服,行羯磨法,凡事亲执劳役,每经诸侯百官前往延请视事,方由群臣以万钱赎回,共计四次。
[27]真谛,于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年)携经典来华,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所译经论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此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28]三阶教为中国佛教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教派,信行法师有鉴于隋代已进入末法时期,故主张必须修行“普法”,始易有成。他根据时、处、机(人)三项,将佛教分成三阶,以现在为末法、秽土、破戒之世,故倡导实行普法,称为“三阶教”。因此,三阶教又称普法宗。此外,信行设置十六种“无尽藏行”的制度,为后世佛教财政组织及慈善事业树立典范。
[29]隋代静琬法师鉴于北周武帝彻底破坏佛教,遂发愿刻一切经于石,封藏于今北京房山区白带山中,以备法灭后学人遵循循进道之资。山因之易名为石经山,后又改名石景山。当时,曾得隋炀帝皇后之助。唐贞观十三年,师志未竟而示寂,由门人继其刻经之业。此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经。
[30]唐初道家获王室支持,每有打击佛教之举,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太史傅奕奏策十一条请罢佛法,法琳乃上书辩其非,以《破邪论》与之辩难,傅奕理屈而无以对,帝始稍息废佛之事。后为对抗李仲卿等之排佛论,又著《辩正论》,挫其邪论。
[31]怀素,唐代律僧。从道宣律师习《四分律行事钞》。其后,又转入法砺的弟子道成门下,学《四分律疏》。久之,慨叹古人之义未能尽善,乃撰述《四分律开宗记》,纠弹古疏之过,总结为十六失,而别立一家之说,时人称为新疏,以别于法砺的《四分律疏》。自是,师所立的新说,乃称东塔律宗,而与法砺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鼎足,并称律学三大宗。
[32]义净,于唐咸亨二年(671年)西行赴印度,二十年间历游三十余国,携回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其后参与《华严经》的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的汉译工作,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侣的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的重要资料。
[33]智圆,与同门庆昭、晤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