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一章 民国佛教史(5/5)
等阐述天台山外派学说,与山家派代表四明知礼展开论辩,并撰述《金光明经玄义表征记》,以四难否认《金光明玄义》广本的观心释,对抗山家派。然一般以知礼之说为天台正统,贬抑山外派。
[34]中国佛教的学术文献,自“三武一宗”法难之后,历代各宗派数千种珍贵论著几乎湮灭殆尽,加上清末太平天国之乱,经书荡然无存。杨仁山乃舍自宅设“金陵刻经处”,流通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帧,并创“祇洹精舍”、“佛学研究会”,亲自讲授佛学,成为民国初中兴佛教的关键人物。
[35]苏曼殊(1884—1918),性格率真,不从流俗,译著有:《梵文典》八卷、《梵书摩多体文》、《法显佛国记》、《惠生使西域记地名今释及旅程图》、诗集、散文及小说等数部。今有《苏曼殊全集》行世。
[36]八指头陀,名敬安,字寄禅。为太虚之师。时值辛亥革命,教界骚然,遂纠合江苏、浙江有志之士,于上海组织“中国佛教总会”,以期统一僧界,被推为会长。1912年春,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未久,与成立不久的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然亦因而获得国务院对总会章程的承认。
[37]晚清之际,中国近代文化思想面临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在此急遽的转型过程中,谭嗣同是极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秉持佛教慈悲济世情操,全力投入变法维新运动,所撰的《仁学》一书,对当代思想界造成莫大的震憾。《仁学》一书融通佛学、西学、国学、政治,目的在拯救中国,度化众生。
[38]即章炳麟,为中国近代史上佛学思想浓厚的国学大师,他主张革命排满,曾被清廷拘捕入狱,在狱中三年,潜心研究大乘佛典,提出“由佛学易天下”的救世主张,阐明佛学可以制恶见,清污俗,增强人民的道德观念。章太炎呼吁以华严宗“普度众生,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的大无畏精神,和法相宗“一切有形的法相,无形的法尘,总是幻见幻想,并非实有真有”的无我精神,完成革命事业。
[39]梁启超有系统地研读佛典,并将研究所得撰文发表,计有“佛教之输入”、“千五百年之中国留学生”、“佛教与西域”、“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典之翻译”、“翻译文学与佛典”等,共计十八篇,全书名为《佛学研究十八篇》。
[40]太虚大师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僧团制度。与仁山法师首倡组织“佛教协进会”,后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并在上海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为《海潮音》月刊。1924年,在庐山举行世界佛教联合会。次年,率团出席日本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之为“民国佛教界之盟主”。1928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学会,并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国,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1943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为提倡僧教育,培植僧材,设立武昌佛学院(1922年)、闽南佛学院及汉藏教理院(1931年,重庆北碚缙云寺)。其次,创办《海潮音》、《佛化报》、《佛化新青年》等杂志以弘扬佛法,并派遣学僧分赴西藏,以及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留学,以从事巴利文、梵文、藏文的研究,促使佛教世界化。
[41]孙张清扬女士一生护法卫僧,不遗余力:协助太虚大师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出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开设佛经流通处、佛教书局;协助东初法师影印大藏经,促进台湾佛教的复兴;晚年又将自宅赠予佛光山寺,作为弘法教育资财,她对早期正信佛法的推动,具有莫大的贡献。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